首頁>要聞>沸點 沸點
校園暴力事件被指趨“規(guī)?;?施暴者多為初中生
1年多過去,13歲的女生小曼(化名)依然常常從噩夢中驚醒。2015年夏天的一個傍晚,小曼被同校的幾名女生拳打、腳踢、扇耳光,還被點燃的煙頭燙傷了手臂和面部,頭發(fā)也被抓掉了一大片……
類似的校園暴力事件,近年來頻頻被曝出。在校園暴力事件中,女生施暴行為增多、初中生比例高已成為不容忽視的新特點。
8月15日,共青團陜西省委邀請律師、法官、專家和公益界人士,共同聚焦校園暴力現象,圍繞這一話題展開分析探討、提供對策思路。
女生施暴多采用侮辱方式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統計,2013年到2015年,我國各級法院審結的100件校園暴力案件中:針對人身傷害的暴力已經占到88%之上,實際造成被害人重傷、死亡嚴重后果的高達67%。
“新近發(fā)生的多起校園暴力事件正趨向‘規(guī)?;??!睂υ诿襟w上搜集到的51個校園暴力典型案例進行梳理后,西北政法大學教育法治研究中心執(zhí)行主任管華發(fā)現,有多人參與的校園暴力事件多達37例,且均為多個孩子毆打一個孩子。
施暴形式也更加多樣化,使用刀具、棍棒和其他工具的,有十幾例;超越限度的侮辱,如辱罵、下跪、食穢物、現場拍照、拍視頻上傳網絡的,有20多例。致人死亡、重傷的占約30%,更多的則是使受暴者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不敢見人、神情恍惚、恐懼上學。
這些校園暴力事件往往發(fā)生在放學后,剛剛放學時發(fā)生率最高,其次是上課前后。在寄宿制學校,則多發(fā)于晚上。事發(fā)地點主要在宿舍、廁所,因為這兩個地方沒法安裝攝像頭,除此之外多發(fā)于校門口。
令人意外的是,女生施暴行為占到一半,多采取侮辱方式,對受暴者造成心理上的嚴重傷害。
“相較小學、高中而言,初中生校園暴力最為嚴重,占64%。”管華表示,發(fā)生在初中階段的校園暴力常以“團伙暴力”為特點,往往是打群架、多對一。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在上述100件校園暴力刑事案件的統計報告:從涉案階段看,小學生占2.52%,初中生占33.96%,高中生占22.64%。由于我國刑法規(guī)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未成年人,只對八類嚴重暴力犯罪承擔刑事責任,所以初中生的校園暴力實際發(fā)生率并不能得到全面反映。
為此,最高人民法院報告中,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中: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被告人55人,占34.59%;已滿十六周日歲不滿十八周歲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只有動刀動棍、嚴重攻擊才是校園暴力?
在我國,什么是“校園暴力”,至今沒有明確界定。
很多人認為,校園里的語言侮辱或同學間的外號、口頭禪,只是玩笑,不算暴力,只有動了刀子、棍子,有嚴重的攻擊行為才是真正的暴力。老師對學生語言上的不妥當,也會被認為只是出于教育目的,而非暴力。
對更廣泛的公眾來說,校園暴力似乎只是那些“發(fā)生在學生中,以欺凌為主要目的的肢體暴力和侮辱行為”。只有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后果,才可能引起相應的重視。
即使如此,這樣的校園暴力在現實中往往具有較強的“隱蔽性”。專家認為,社會經驗不足、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方法,使未成年人在遭遇暴力欺凌時,往往膽小怕事、不知所措。他們中的大多數不會主動或在第一時間將情況告訴學?;蚋改福斑@使大多數的侵害行為被遮蔽,也使其發(fā)生往往具有長期性”。
同時,處理校園暴力事件中,學校普遍的失當做法也給未成年人傳達了錯誤信息:只要沒被媒體報道出來,或沒有家長追責,學校就會“能壓則壓”“能蓋就蓋”,態(tài)度消極。
通常,暴力行為輕則由班主任老師教育批評,重則由學校教導處給予紀律處分,不到萬不得已,學校很少會選擇報警求助。否則,事情“鬧大”,會影響學校的聲譽和學校領導的仕途。
發(fā)生在某職業(yè)院校的一起刑事案件,令當天參加討論的一位法官記憶猶新:5名女生在放學后,用酒瓶、煙頭等工具,對同校的另一名女生進行毆打、侮辱,手段極其殘忍。一審法院依法判處了5名施暴者實刑,但5人的家長托關系、找熟人到二審法院,要求改判緩刑。
“這些家長還未意識到,自己孩子的行為已經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奔议L的行為將傳遞給孩子錯誤信息,“我犯任何事,都可能在家長協調下不受制裁”。
編輯:周佳佳
關鍵詞:校園暴力 趨“規(guī)?;?#32;施暴者 初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