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記住楊絳先生的“不爭哲學”

2016年05月26日 14:12 | 作者:東原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學翻譯家和外國文學研究家、錢鍾書夫人楊絳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病逝,享年105歲。(相關(guān)報道見A5版)

“遇見她前從沒想過結(jié)婚,遇見她后從沒想過和別人結(jié)婚”。楊絳先生最為人熟知的身份,是錢鍾書先生的夫人,楊絳與錢鍾書童話般的愛情,讓人們津津樂道。但人們并沒有忽視她作為翻譯家、文學家、戲劇家的才華。由楊絳先生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nèi)外,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楊絳先生的人生經(jīng)歷,本身就是一本讀不完的大書,何況先生留下了那么多美麗雋永的文字。偉大的作家總是用偉大作品為人生背書,在楊絳先生身上同樣體現(xiàn)了這一點。網(wǎng)上流行著楊絳先生送給年輕人的箴言,其中最出名的要算“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是楊絳先生翻譯的英國詩人藍德的一句詩,她特別喜歡這句話,這也是她一生的人生哲學。

楊絳先生105歲,這也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百年。經(jīng)歷了那么多的風雨,但楊絳先生始終沒有改變,無論是對愛情的態(tài)度,還是對文學的態(tài)度,抑或?qū)ι鐣膽B(tài)度。正是有著“不爭哲學”,她才能把不平常的歲月當成平常的日子,始終以寧靜的心情對待這忙碌甚至庸俗的世界。理解了這一點,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么楊絳會留下這么多文字,會有這么多虔誠的讀者,會被人由衷地尊稱為先生。

面對楊絳的離去,有人感慨,一段時間以來,閆肅先生走了,梅葆玖先生走了,陳忠實先生走了,現(xiàn)在楊絳也走了。他們身后的世界,大師越來越少,濫竽充數(shù)的越來越多。這也是我們感慨的,也是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yǎng)不出杰出人才?”對此的回答,我們常常找出時代的原因,但也不可否認個體的原因。

楊絳先生的“不爭哲學”,并不是一種出世哲學,對此的理解,可以從《道德經(jīng)》中的兩句話中找到注釋。老子講,“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這里的不爭,主要是指在功利上不爭,而在其心靈深處,卻有著家國情懷。也正是有著這樣的博大胸懷,才可以做到視功名利祿如糞土,才可以靜下心來做自己的事情,沿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做自己喜歡的事。老子又講,“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一個有著“不爭哲學”的人,也就是一個有著初心的人,因為無私所以博大,也正是因為如此,才能得到大眾由衷的尊敬。

可以講,“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這種“不爭哲學”,在楊絳先生他們那一代人身上,有著清晰的表現(xiàn)。拿錢鍾書先生來說,又何曾不是如此。前幾天看到一篇文章,講演員陳道明在拍《圍城》時拜訪錢鍾書先生。陳道明講,與錢鍾書先生接觸,有著一種心靈的凈化,最難忘的是錢先生家里沒有豪華的裝潢,卻有一屋子書,還有熬中藥“沽沽”的聲音。這種“不爭精神”,就是耐得寂寞精神,也是最值得后人學習的,由此出發(fā),我們也就能夠理解,為什么現(xiàn)在缺少大師和偉大作品。

記住楊絳先生的“不爭哲學”吧。據(jù)了解,楊絳生前居住在北京三里河一個屬于國務院的宿舍小區(qū),楊絳的家是幾百戶中唯一沒有封閉陽臺、也沒有室內(nèi)裝修的寓所。自1977年一家人搬進來,她就再沒離開過。這種“不爭哲學”,正是成就她偉大人生的一個支點。(東原)


編輯:劉文俊

關(guān)鍵詞:楊絳先生 去世 不爭哲學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