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秀·風采秀·風采

竇桂梅:呼喚教育里的工匠精神

——五四青年節(jié)之際與教師共勉

2016年05月04日 09:36 | 作者:竇桂梅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新一代的教師是不是太聰明了?他們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徑,如何花費更少的時間精力,取得顯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來,一點一滴地積累經(jīng)驗、深入研究,比如手寫教案、做課堂札記……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煩了。如今,拈輕怕重,不能從小處、細處著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輕人發(fā)展過程中的障礙,抑或是難以逾越的瓶頸。

竇桂梅

竇桂梅

對于清華附小而言,招聘和教師教育一直是學校常態(tài)。近年來,我們招聘的老師有些是師范本科畢業(yè),研究生學歷的也不少,各方面能力比我們當年強多了,我很是欣賞。然而交流中,甚至實習的過程中,我總有隱約的擔心,新一代的教師是不是太聰明了?他們思考的常常是工作如何能走捷徑,如何花費更少的時間精力,取得顯著的成果。但如果要求他坐下來,一點一滴地積累經(jīng)驗、深入研究,比如手寫教案、做課堂札記……恐怕他就吃不消、不耐煩了。有的老師,一遇到心情不順就撂挑子,一遇到困難就淺嘗輒止。此外,一些年輕教師似乎只愿意花費精力鉆研自己喜歡的內(nèi)容,而非基本功,好高騖遠、拈輕怕重,不能從小處、細處著手似乎成了很多年輕人發(fā)展過程中的障礙,抑或是難以逾越的瓶頸。我們該如何共同面對?

曾經(jīng),我們前輩教師上課那樣一絲不茍,不計得失,從一而終,奉獻一生。受其影響,我從教音樂、數(shù)學轉任教語文時,為了上好每一節(jié)語文課,寒暑假前我會到圖書館里,把能借閱的書籍、雜志都帶回家閱讀。常態(tài)課的教案一般都要寫三次。一次是草案,一次是上交學校的工整的教案,最后一次是上課之前的頭一兩天,為了進一步熟悉學情、教情而重新整理書寫的、夾在語文書中的教案———那上面密密麻麻地記下了自己的教學流程:課堂重點如何突出,難點如何突破,設計了然于心,每每打開,愛不釋手。

記得教學《秋天的懷念》一文,我?guī)滓灼涓?,僅開頭就設計了十幾種預設。至今,我備課依然一絲不茍,不敢馬虎半步。做校長的這幾年里,在管理上善于閉合、關鍵事情較真……雖說自己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做事精益求精、追求品質(zhì)的習慣已刻入我職業(yè)生涯中的每一個角色,這正是上一輩教師所教給我的工匠精神。

時代的差異的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為人、為學、為師的初心,但我親愛的青年朋友,若按斯賓塞“教育為完滿生活做準備”一說,教育是教師一生的修業(yè),一個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盛業(yè),而這必存在躲不掉、繞不開的求真與實干定律,方能構筑你我的教育大廈。

然而,當我試著用這樣的習慣要求周邊的人,特別是年輕教師時,卻常常被認為不合時宜,總被認為要求過高甚至苛刻。盡管在學校的規(guī)范管理之下,老師們都在努力地工作,但精致到每一個細節(jié)不放過的勁頭、基于熱愛而煥發(fā)出的強大的智慧與力量,卻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教師如此,我們現(xiàn)在的學生呢?從教30年的我,今天再面對學生的時候,可以說“老革命遇上了新問題”。曾經(jīng),我們的學生很聽老師的“教誨”。他們的一雙小手,可以練就“一手好字”,橫平豎直,堂堂正正寫好中國字。還可以拿起掃把從頭到尾,一點一點打掃教室,擺放桌椅,直至窗明幾凈。但今天的學生視野開闊、興趣廣泛,面臨的誘惑也很多,愿意嘗試新鮮事物,同時也容易喜新厭舊,若讓他靜心來傾聽、寫字、操練,則很難達到預期。不言而喻,這對教師而言是巨大的挑戰(zhàn)。

編輯:邢賀揚

1 2

關鍵詞:竇桂梅 清華附小 教育 工匠精神 五四青年節(ji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