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高端訪談高端訪談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丁烈云:大學要做社會發(fā)展的引領者

2016年04月06日 09:07 | 作者:解艷華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世界一流首先是學科一流,我們還會在學科的交叉融合上尋求學校新的增長點和學科增長點

教育在線:為什么華中科技大學能做到?

丁烈云:我認為,高校的辦學特色既要體現(xiàn)“教育的自轉規(guī)律”,又要體現(xiàn)“教育的公轉規(guī)律”。所謂“教育的自轉規(guī)律”是教育的內部關系規(guī)律,如探索學術前沿,發(fā)現(xiàn)知識,其學術成果更多以發(fā)表論文的形式展現(xiàn)。一些大學排名也主要以論文評價為標準。

而“公轉規(guī)律”則指的是大學與其外部關系的規(guī)律,要求高校圍繞國家的重大需求和經濟社會發(fā)展需要,服務、支撐和引領經濟社會發(fā)展。盡管很多成果難以量化,更無法相互比較,也沒有列入大學排名,致使一些高校重視論文,忽視成果轉化,但還是要做。

我們從2000年左右就開始籌備建設國家級的實驗室,從籌備到開建到發(fā)揮作用,需要很長時間的積累。這就是超前意識。

教育在線:以前大家更關注的是一個學校的綜合排名,實際上聽您這么一說,每一所大學都有其特色。

丁烈云:是呀。實際上,建設一流大學,首先是學科一流,比如我們的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三個學科排名都是國內第一。下一步,我們還會從學科的交叉融合上尋求學校新的增長點和學科增長點。我們新成立了一個國際醫(yī)學中心,就是要進行醫(yī)工、醫(yī)理學科深度交叉融合,如質子刀項目、環(huán)境與健康大數(shù)據(jù)中心等,這需要多個學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好、建設好。

總體來說,如果中國大學在“雙一流”建設路徑中,脫離中國實際,不考慮為中國社會經濟作貢獻,不可能成為世界一流大學。大學還是要為社會經濟發(fā)展起支撐引領作用。

【狀態(tài)白描】

丁烈云印象:

一位具有人文氣息的“理工科”校長

丁烈云性格穩(wěn)健,說話不急不緩。雖是學理工科出身,卻帶有濃厚的人文氣息。

他曾說過,文科學生要學習一些理科的嚴謹思維,理工科學生要培養(yǎng)一些人文科學的發(fā)散思維,而他正是這一思想的踐行者。

記者曾在網(wǎng)上看到他撰寫的悼念老校長朱九思的文章?!熬磹鄣闹炀潘枷壬o靜地離我們而去,留下了他熱切的期盼,留下了我們無盡的哀傷”,“九思同志愛才如命,也愛樹如命。華中大被社會譽為‘森林中的大學’,先生功不可沒?!弊肿智檎嬉馇小?/p>

丁烈云曾任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東北大學校長,每所學校任上,他都用情至深,并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探索。在華中師范大學的八年,他與時任校長馬敏一道,多次舉辦辦學思想大討論、學校發(fā)展方向討論會,全力解決學校人員分配和住房問題,推動學校管理科學化進程。臨別華師時,丁烈云曾說了一句話:“華師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書,與其說我在這工作八年,不如說我讀了八年?!痹跂|北大學時,他曾提出東北大學要“成為新型工業(yè)化進程中的引領者”,并從各個方面開始全面改革。

2014年丁烈云重返華中科技大學擔任校長,被學生親切地稱為“丁帥”、“云哥”。老校長楊叔子對他也寄予厚望:丁烈云絕對不是空降兵,他是從華科大走出去的,對華科大很了解,有感情,一定能書寫出老兵新傳。丁烈云在就職講話中也特別有感觸,“有幸在華中科技大學工作過幾年,有機會受到具有深厚底蘊的校園文化熏陶,‘明德厚學、求是創(chuàng)新’的校訓精神,激勵我無論在哪里工作,均以明德為先、厚學為要,砥礪進取、不敢懈怠?!辈⒍啻螐娬{要堅守建設“學生的大學、學者的大學、學術的大學”這一信念。

擔任過校長和黨委書記,丁烈云對大學管理有更深刻的體會,問及兩個職務角色有何不同時,他笑著說,不一樣?!爸袊咝嵭械氖屈h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是一套比較科學、明確的治理結構,在這個框架下,校長和書記要各自找好定位。當然除了一些原則之外,還應該有可操作的實施細則,目前,我們在這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有些具體事物邊界還不夠清晰。這就要靠彼此的人品、性格、修養(yǎng)來彌補,說大可大,說小可小?!?/p>

他曾用“同志加兄弟般的感情”形容和曾經的搭檔、現(xiàn)任華中師范大學黨委書記馬敏的關系。有趣的是,兩人同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并在兩會中被分在同一個小組,會后,兩人經常就一些討論議題進行交流,甚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不忘記對方,有一次,丁烈云在談委員履職盡責的話題時,還特別拿馬敏委員舉例。

“重要的是彼此了解、信任?!倍×以普f。

編輯:邢賀揚

1 2 3

關鍵詞:全國政協(xié)委員 丁烈云 辦學特色 教育 “雙一流”建設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