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專題>2016全國兩會專題報道>評論 評論

從“董姐飯局”看工匠精神

2016年03月11日 09:30 | 作者:李洪興 | 來源:人民日報
分享到: 

從這個意義上講,產品的比拼、質量的比拼,到最后都是精神與文化的比拼。“鼓勵企業(yè)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chuàng)品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工匠精神”,可謂一個關鍵詞。

其實,中國并不缺少技術精湛的工匠。給導彈鑄造衣服的“大國工匠”毛臘生,“39年,他只做了一件事——讀懂砂子,鑄好導彈”;胡雙錢在35年里加工了數十萬個飛機零件,沒出現(xiàn)過一個次品。然而長期以來,為了追求速度和規(guī)模而導致的粗放型生產,使得技術條件難以提高精度;“有供給就有需求”的賣方市場,也在看不見的層面上損害了追求質量的態(tài)度。培養(yǎng)“工匠精神”,仍然任重道遠,需要一代又一代企業(yè)家和工程師的賡續(xù)接力。

“工匠精神”也包括著創(chuàng)新的內蘊。工匠的耐心堅守與創(chuàng)新的彎道超越,本身就是一體兩面。產品的升級換代一方面在于“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另一方面在于把“匠心”融入生產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既要對職業(yè)有敬畏、對質量夠精準,又要富有追求突破、追求極限的創(chuàng)新活力。有人說,“手藝人往往意味著固執(zhí),緩慢,少量,勞作;但是這些背后所隱含的是專注,技藝,對完美的追求?!弊?chuàng)新,要在抓住技術突破的同時,抓住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精益求精的精神、“認真做事”的品質,這樣才能真正“占領先機、贏得優(yōu)勢”。

有人說,對未來越有信心,對現(xiàn)在就越有耐心。大國匠心、卓越品質,是一種制造業(yè)的耐心,更是一種發(fā)展的信心。一個“飯局”可能說明不了太多,電飯煲技術的高下也自有市場來檢驗,但用工匠精神開啟一場品質革命,才能真正“讓世界愛上中國制造”。

編輯:秦云

01 02

關鍵詞:董姐飯局 工匠精神 制造大國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