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

公益從業(yè)者:窘境之中的堅守 收入保障水平不容樂觀

2015年07月15日 14:45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人民政協(xié)報
分享到: 

  保障低造成人才流失

  早在4年前,多家基金會曾經聯(lián)合發(fā)布過一份《中國公益人才發(fā)展現(xiàn)狀及需求調研報告》。當時我國有近四成的公益機構沒有給員工上社會保險,公益組織正陷入“人才洼地”,人才流失非常厲害。

  4年過去了,好像情況并沒有什么改變。原因何在?

  《中國公益從業(yè)者保障狀況專題調研報告》顯示,機構經費緊張、不具備繳納資格和認為社保用處不大是造成公益從業(yè)者保障低下的三個主要因素。

  對公益機構的調查顯示,他們沒有繳納社保的主要原因是經費緊張,受訪機構中有75.7%選擇了這個原因。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所指的機構經費緊張不僅僅是機構總體收入,而是機構所獲得與擁有的人員保障費用狀況。

  “以基金會為例,我國法律規(guī)定基金會的行政支出不得超過年度總支出的10%,這中間包括各項差旅、辦公以及員工薪資費用。其實是很緊張的,一旦給全部員工上全險,有些機構的行政支出就會超出10%的限額。很多公益組織也是參照這個10%的規(guī)定在執(zhí)行。”社會保障研究學者王祎告訴記者說。

  據(jù)了解,在國外,公益組織關于人員的薪資費用往往是單獨爭取捐贈來實現(xiàn)的。而在我國,資助公益組織的合理人員費用仍未成為行業(yè)共識,公益組織對此也不夠積極。

  “好像現(xiàn)在捐贈方捐錢就只能用于做公益項目,如果讓人捐給公益組織做人員的薪酬開支,那在有些人看來簡直就像天方夜譚一樣。”曾經在多個公益組織工作過的圓圓(化名)告訴記者。

  圓圓大學畢業(yè)后在一家草根公益組織工作,一個月收入只有3000元左右。兩年后,能力出眾的她跳槽到了一家國內知名公益基金會,月收入增加到了5000多元。又過了三年,圓圓到一家國際基金會的中國辦事處工作,月收入達到了白領的水準。不久前,記者得到的最新消息是,她已經離開公益圈,獲得了在一家知名的信托投資公司從事公益信托方面工作的職位。

  像圓圓和李科銳這種因為薪酬和保障因素,進而從公益組織離職造成人才流失的現(xiàn)象,已經成為公益領域常見的事情。報告顯示,88.3%的公益組織負責人與管理者認為,機構的保障水平對員工的穩(wěn)定性影響最大。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公益從業(yè)者 窘境 收入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