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銳·評論銳·評論

“復興號”承載中國制造一起上路

2017年06月28日 09:36 | 作者:李云 | 來源:中國網(wǎng)
分享到: 

昨天,由中國鐵路總公司牽頭組織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在北京正式亮相,該動車組被命名為“復興號”,寓意著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今天“復興號”將率先在京滬高鐵兩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橋站雙向首發(fā),分別擔當G123次和G124次高速列車。(6月26日《北京青年報》)

1121213017_14984788705201n

“復興號”雙向首發(fā),標志著中國動車技術站在新的制高點。高興的是,速度更快、配套功能更齊全、乘客更舒適等,更高興的,應該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chǎn)權”!“復興號”是中國制造的驕傲,或者講,它正在承載中國制造一起上路,承載“中國制造2025”一起上路。尤其是,高鐵已經(jīng)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塊金字招牌。資料顯示,憑借技術先進、安全可靠、兼容性強和性價比高的綜合優(yōu)勢,中國高鐵“走出去”項目遍及亞洲、歐洲、美洲和非洲。

“復興號”首發(fā),高興之余,更要反思。中國制造的“昨天”,甚至一部分“今天”,現(xiàn)狀是不容樂觀的——一方面中國不少企業(yè)生產(chǎn)的多是缺乏自主研發(fā)技術、缺乏自主品牌、附加值低的產(chǎn)品,有些成為落后生產(chǎn)力的“代言人”,有的成為產(chǎn)能過剩的“添加劑”;另一方面,外資中的“Made in China”,技術與標準牢牢掌握在別人手里,而你的手只是在“機械運動”,利潤分成上,人家抱著大西瓜,你只是揀了芝麻。

乘坐在“復興號”上,可以看到中國制造的“明天”。尚普咨詢輕工行業(yè)分析師認為:掌握核心技術,是由中國制造升級為中國創(chuàng)造的關鍵所在。中國制造已站在政策的風口,量身定制的“中國制造2025”正在扎實推進,鞭策與激勵制造類企業(yè),積極謀求“創(chuàng)新、轉(zhuǎn)型、升級”之路,尤其在自主研發(fā)方面要“舍得”——有投入才有產(chǎn)出,有技術才有前途,有產(chǎn)權才有未來……“復興號”的成功足以說明這一點,中國制造業(yè)要從中得到深刻啟發(fā)。

中國制造需要大國工匠。眼下,中國制造面臨著較嚴峻的“人才瓶頸”與“技能短板”。據(jù)悉,全國高級技工缺口近1000萬人。高級技工的嚴重缺口,一定程度上導致中國制造“創(chuàng)新、轉(zhuǎn)型、升級”的滯后。人才是決定性因素,是順利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關鍵所在,具備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將成為核心力量——一方面是技術研發(fā)的重要骨干力量,另一方面又是熟練運用技術的具體操作者。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中國 制造 復興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