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自行車承載中國時代變遷 從憑票供應(yīng)到人人共享

2017年06月27日 17:34 | 作者:李志全 | 來源:中國新聞社
分享到: 

憑票時代的奢侈品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無論繁華都市,抑或窮鄉(xiāng)僻壤,人人以擁有一輛自行車為傲。自行車是憑票供應(yīng)下的奢侈品。

當時,鄭州一家擁有百余名職工的副食品廠只分到一張自行車票。票給誰?眾人無奈抓鬮抉擇。

“就像中了大獎?!苯衲?5歲的劉克禮成為那名幸運者,這也是他家中第一輛自行車的由來。據(jù)說,還有人通過先買車把、后買車輪的方法進行拼裝。

憑票供應(yīng)的年代,多數(shù)人只能“望車興嘆”。即使是10年后,當高志剛通過單位配發(fā)的形式獲得自行車后,“騎車打個鈴,半條街的人都出門看”。

自行車廣受追捧,成為當時不少年輕人的必備嫁妝。時至今日,它依舊是幾代人抹不去的記憶。

改革開放后,憑票供應(yīng)的窘?jīng)r一去不返。自行車從此成了再平常不過的事物。

大眾工具的“棄兒”

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到1993年,中國城市自行車平均保有量達到頂峰,每百戶家庭擁有197輛?!白孕熊囃鯂庇纱说妹?/p>

但這樣的盛景并不長,很快馬路上又出現(xiàn)了摩托車、電動車、小轎車。

多年后,高志剛在參加朋友聚會時發(fā)現(xiàn),有人開始偷偷地把自行車藏到一邊。他還發(fā)現(xiàn),一些孩子不樂意讓騎自行車的家長去接送上學。騎車,突然變得寒磣起來。

與此同時,一些城市開始把自行車看作是“道路搶奪者”。數(shù)量龐大的自行車,成了交通不暢的負累。

自行車主人的臉上沒了昔日的傲氣和洋氣,更多的是奔走于生活中的一種疲態(tài)。

尤其21世紀后,自行車的命運急轉(zhuǎn)直下。普通家庭鮮有購買,就連郵局這種用車大戶都為職員更換起電動車。

曾經(jīng)的擁躉——在校大學生們也將其束之高閣,國內(nèi)高校紛紛出現(xiàn)“僵尸車”。

過氣的自行車,一夜之間成了“棄兒”。

編輯:梁霄

01 02 03

關(guān)鍵詞:自行車 承載 供應(yīng)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