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樂觀社會 樂觀社會

汶川孩子的9年:紀錄片記錄一對羌族兄弟的成長

2017年05月12日 10:02 | 作者:祖薇 | 來源:北京青年報
分享到: 

“有少年人面對劇變的茫然”

李太山做這件事,堅持了九年。最初,汶川地震后,他所在的央視《見證》欄目派出十余個攝制組到災區(qū)拍攝系列紀錄片《生者》,他是其中的一員??倢а蓐悤郧浜土罕滩Q定從全國媒體都在聚焦的救援場景之中跳脫出來,去記錄災后人們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這十幾個攝制組被戲稱為“國家DV隊”,他們到達災區(qū),尋找到適合拍攝的故事,每個攝制組都經(jīng)歷了很多辛苦,余震,飛石,缺水少食,交通艱難。

當時在七樹坪采訪的姚友霞記得,震后當?shù)貨]有一塊能搭帳篷的平地,村民指著豬圈前的一塊地說“就住那吧”。余震不斷,兩邊的山一直在往下垮,地上的人跟著震波一起一伏。晚上,姚友霞聽見隔壁的小伙子一直在討論“我們跑還是不跑”。吃飯的時候,她多次被人拎著脖子拖出地震棚,晚一分鐘可能就被埋在下面。等一會震停了,大家又跑進去繼續(xù)吃飯。

這還都是余震。當?shù)赜形焕先?,老伴在地震中被埋,當時救援隊挖空了山也沒找到人,直到一年后修路才找到尸體。王光強一家所在的村子也是如此,后來統(tǒng)計40多人被埋,許多人至今也沒找到。這些故事后來都被收入18集紀錄片《生者》,內(nèi)容各有側(cè)重。按李太山的說法就是:“有離鄉(xiāng)背土的難舍,有失獨家庭的重生,有中年人遭遇不幸后的難堪,也有少年人面對劇變的茫然?!?/p>

“我想拍下在苦難中他們的笑臉、他們的成長”

《生者》播出半年后的第一個春節(jié),《見證》又組織團隊集體出發(fā),制作了紀錄片《生者一年間》,繼續(xù)關(guān)注那些劫后余生者的生活。這其中也包括汶川孩子的復學,其中有一些孩子因為無法在當?shù)貜蛯W,在各方面資助下進行“異地復學”。每個縣對應一個省,茂縣對應的是吉林省,汶川縣對應的是廣東省。從那時起,李太山的鏡頭一直沒離開過王光強、王光成這對兄弟。

王光強、王光成當年都是十歲左右,一場地震,房倒屋塌,一家四口安然無恙,所以他們算得上是“幸運者”。為什么選擇他們?李太山至今也沒想出什么深刻的意義,“可能是因為兩個孩子長得可愛,孩子們眼中的災難與我們大人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們天然容易淡化悲劇色彩:全村的房子垮了,哇,從來沒有過哦;住帳篷,比住房子好玩多了。我想拍下在苦難中他們的笑臉、他們的成長?!?/p>

如果真有不同,則來自于他們的母親張明秀。被李太山稱為“二姐”的張明秀上學期間成績非常好,但小學還未畢業(yè)就被迫輟學,原因很殘酷,“因為家里11口人,連飯都吃不飽,父親說,‘你如果考不上大學,這錢就算白扔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張明秀不想讓孩子重復她當年的悲劇。她的教育方式也與眾不同,別人家的孩子都是先學羌語,上學再學普通話,王光強兄弟卻是一出生就先學普通話,羌語是后來和小伙伴們玩時才慢慢學會的,普通話說得好,兩兄弟從小就不怵和外人交流。張明秀還時時不忘拿自己激勵他們讀書,“讀不好,你們就和我一樣要一輩子留在山里……”

編輯:梁霄

關(guān)鍵詞:汶川 孩子 紀錄片 羌族兄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