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秀風采秀風采
潘天壽:一個樸素而內(nèi)心剛毅的人
作者:潘公凱(潘天壽之子、中央文史館館員)
我與父親長期生活在一起,我覺得潘天壽先生作為一個人,是大寫的人,真正哲學意義上的人。他作風樸素,生活簡單,一輩子都像一個農(nóng)民那樣生活著。他吃的東西非常簡單,早上燒餅油條,是當時最便宜的早餐,馬路邊的小攤上都在賣。中飯、晚飯,他平時喜歡吃炒年糕,就自己炒。每天早上起來,他都掃院子。
20世紀50年代,潘天壽與國畫系學生在杭州景云村寓所。
他當了中國美術(shù)學院校長,學校給他一輛小汽車,但他從來不用。他覺得坐汽車不舒服、不自然,覺得自己是不適合坐小汽車的人。他喜歡走路,遠一點的地方就坐公共汽車。1958年,蘇聯(lián)藝術(shù)科學院授予潘天壽名譽院士稱號,在杭州飯店舉行儀式。當時天下小雨,潘天壽打著傘,穿著元寶套鞋,一個人就去了。蘇聯(lián)藝術(shù)科學院的院長見了他以后,非常感動,說:“我見到的是一個真正的藝術(shù)家。”
同時,從家庭成員的角度,我知道他是一個非常剛毅的人,膽子非常大,完全不怕死??箲?zhàn)的時候逃難,日本人丟炸彈,別人要逃到防空洞,他覺得防空洞太悶氣,不肯進,就在曠野上走來走去。他這個人的神經(jīng)是比較健康粗壯的。他逃難的時候騎馬,要走很遠的路,非常疲倦,他竟然可以在馬背上睡著,掉到地上,還在睡,沒醒。我當時在整理他的東西的時候,就想到一點,他當時學了畫,走上了藝術(shù)這條道路;他如果進軍校,一定是個將軍。他不是文弱書生那樣的人。
另一方面,潘天壽的強悍和內(nèi)心的堅強,卻完全沒有外在的表現(xiàn)。他是樸素、謙和的人。在學校里,潘天壽雖然是校長,人家往往會把他當成看門的老頭。因為他穿的衣服是打了補丁的。他跟人說話很溫和,慢悠悠的,而且很少說話,很木訥。反過來,正是這種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來,才是真強悍。
潘天壽有粗獷、樸實的一面,同時幸運的是,他又有敏銳的感性。潘天壽對于詩中所體現(xiàn)的美的境界和味道,感受細膩。我經(jīng)常聽到父親和母親談論詩。有一次他們在討論一句話:“睡醒鎖窗無意趣,默看細雨濕桃花。”早上起來,睡醒了,窗戶打開了以后,站在窗戶口,什么都不想,沒有任何愿望,也沒有任何要求,只是默默地看著外面的細雨濕桃花。是“默看”,還是“靜看”?他們兩個人就此討論半天。對這里細微差別的體會,是藝術(shù)家、詩人極為重要的基本素質(zhì)。
潘天壽19歲時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這所學校是“五四”運動在南方的重鎮(zhèn),校長經(jīng)亨頤和教員李叔同、劉大白、魯迅等人,將西方的哲學、文學、自然科學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客觀全面地認識中國、認識世界。這樣的知識結(jié)構(gòu),使潘天壽能夠在藝術(shù)生涯中深入研究比較中西兩大藝術(shù)體系之間的共性與差異,結(jié)合美術(shù)學院教學經(jīng)驗,從而提出“兩大高峰”的論斷和“中西繪畫要拉開距離”的明確主張。
潘天壽的文化自信來源于他對中國傳統(tǒng)的深切理解,也來源于他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視野。正如潘老先生所一貫教導學生的:中國的藝術(shù)和西方的藝術(shù)是人類藝術(shù)史上的兩大高峰,各有其偉大的成就,而且,也應該各有其光輝的未來。在當今世界走向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格局的趨勢中,潘天壽立足中國民族文化的堅強自信和世界眼光,是可以給我們后輩深遠啟示的。
編輯:位林惠
關(guān)鍵詞:潘天壽 美術(shù) 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