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情·民意>你言我語 你言我語

中青網(wǎng)評:動輒跳樓的孩子咋了?

2017年04月14日 17:37 | 作者:鄧海建 | 來源:中國青年網(wǎng)
分享到: 

年紀輕輕的孩子動輒就跳樓,理由五花八面,卻又匪夷所思:比如因為被父母掀被子,因為沒能看動畫片了,因為沒能碰玩具……他們的憤怒指數(shù)如此爆棚,他們的絕望情緒一觸即發(fā),甚至不哭不鬧地以終結生命的姿態(tài)來表達抗議和不滿,——大人已然無法理解,今天的這些孩子,究竟是怎么了?不過,與其說這是孩子病得不輕,倒不如說是家庭教育積重難返。

古諺有云,人性如絲,“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奔彝ソ逃?,就是孩子知識、技能、品性的大染缸。用專家的話說:一個人在18歲之前的成長過程中,家庭教育的影響占比超過60%,學校教育占30%,還有10%的影響來自社會教育。遺憾的是,即便是當下的中國,很多家長完全不知道該怎么教育孩子。那么問題就來了:自己不是個合格的好家長,孩子又如何天生就是個好孩子?

一個孩子的悲劇,或是偶然;一群孩子的悲劇,就當歸于邏輯。

辜鴻銘先生當年曾如此盛贊國人:“中國人的性格和中國文明的三大特征,正是深沉、博大和純樸(deep,broad and simple)”,中國人擁有“那種難以言表的溫良”。所謂禮儀之邦,所謂溫文爾雅,不過是天性人格,不過馴化人性。遺憾的是,在這些孩子的身上,隱約隱射著成人世界的狂暴戾氣。心理學家分析說,孩子們的叛逆舉動其實是在用最嚴重最慘烈的自毀,來抵抗控制者意志的入侵。這話過于學術而抽象,在棍棒出孝子傳統(tǒng)深厚的中國,小矛盾都能要死要活,這跟“入侵”云云,究竟有多大的瓜葛?在戒尺年代,按照這個邏輯,豈不是小孩子要死去一大片?事實顯然不是這個樣子。

不是孩子的抗壓指數(shù)低了,而是教育的人格課堂少了。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視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孔子所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講的就是孩子理想人格后天培養(yǎng)的重要性。而作為傳統(tǒng)啟蒙教材的《弟子規(guī)》,核心精神就是教導“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倍瘢鐣踊?,家庭小型化,每個家庭對孩子“深沉、博大和純樸”人格養(yǎng)成的重視,越發(fā)在匆忙的日子里稀薄起來,讓位于物質收入的奔波。一方面,家長在壓力山大的現(xiàn)實生活中,脾氣暴躁,性格沖動,對孩子的態(tài)度缺乏溫厚的維度。孩子如白紙,自然有樣學樣。另一方面,信息爆炸年代,孩子接受負能量信息更容易,如果沒有及時的引導與教育,很容易思維幼稚化、行為成人化。

2017年的全國兩會上,有關家庭教育的話題成為熱門。全國政協(xié)委員俞敏洪在提案里建議國家設立“家庭教育日”,全國人大代表陳秀榕則呼吁將家庭教育立法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而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提出,可以將家庭教育工作提前到大學和婚前階段……一句話,代表委員們幾乎異口同聲重申著一個常識:中國的家庭教育,是到了轉型升級的“窗口期”!

孩子還是那個孩子,社會已經(jīng)不是那個社會。如果此時的家長仍以粗放散養(yǎng)的姿態(tài)對待家庭教育,出問題也只是遲早。悲劇令人扼腕,更叫人警醒。是時候,和中國家長們認真談談家庭教育問題了;是時候,和中國教育大計聊聊人格與人性教育的授課體系了。(中國青年網(wǎng)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

編輯:梁霄

01 02

關鍵詞:跳樓 孩子 中青網(wǎng)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