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博物館不僅要多而且要活
近日,“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新聞發(fā)布會上傳來消息:北京將在“十三五”期間新增100家社區(qū)博物館,越來越多的小區(qū)、村子都將擁有自己的博物館。
博物館數(shù)量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據(jù)統(tǒng)計,目前北京地區(qū)備案登記的博物館共有170余家,范圍覆蓋全市16個區(qū),并以平均每年四至五座新館的速度增長著。到2014年底,北京已超過紐約、馬德里,成為全球擁有博物館數(shù)量第二多的城市。
數(shù)量是不少,博物館的尷尬也很明顯:一到節(jié)假日,除了國博、首博等大型博物館內人滿為患,其他大量中小博物館基本上門庭冷落。這種冷熱不均也在提醒我們,讓走進博物館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數(shù)量的覆蓋是一方面,提高利用率是另一方面。
就目前來看,一些博物館之所以冷清,有宣傳推廣不足的因素,但更多還是在功能結構上有短板。集中表現(xiàn)就是:“高大上”的殿堂多,“接地氣”的內容少;藏品的堆砌多,親民的設計少;“老套路”多,“新技巧”少。置身這樣的情境,觀眾固然會對歷史的綿長厚重肅然起敬,但也難免會心生距離感,會更多把博物館視為一種“高層次”的存在,而很難視其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博物館這一形式,其誕生就是緣于維護人類共同記憶之需。作為歷史和文化的載體,它既肩負著傳承民族文明、培育人文精神的職責,也充當著歷史的發(fā)言人,時代的講述者。今天,現(xiàn)代化社會的需求又賦予了它新的使命,作為公益性的教育資源,它還應擔當起“雅俗共賞”的社會服務職能,不僅要供學者精英雅玩品鑒,更要鼓勵尋常百姓常來常往。這無疑是當下博物館建設需要明確的功能定位。
“活”的博物館必然是融入生活的,博物館要“活”也必須要融入生活。發(fā)展博物館事業(yè),光靠增加數(shù)量恐怕不夠,還要讓它們被“用”起來,讓知識文化在這里發(fā)芽生長,讓精神文明在這里開花結果。我們有必要擯棄偏重建筑和器物的思路,更加重視內容設計,使其知識傳遞、文化熏陶、精神交流的本位功能得以充分利用,讓博物館真正成為人們“日用而不覺”的生活必需品。
編輯:陳佳
關鍵詞:博物館 不僅要多 而且要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