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究竟是什么人非要把好事辦“殘疾”
光明網(wǎng)評論員:最近河北井陘兩位殘疾人種樹成蔭的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這兩位殘疾人堅持14年,種樹上萬棵,硬是把荒河灘變成了綠樹林。
這本是一件好事情,也是一個好故事。但是,前兩天有消息表明,在這兩位殘疾人的故事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之后,事情卻向著于這兩位殘疾人不利的方向——當然是對有些人最有利的方向發(fā)展。
此所謂“有些人”,究竟是些什么人?
據(jù)媒體報道說,兩位殘疾人之一的賈海霞記得有一家“很大的媒體”來報道他們的事情,“跟我說,你們就實話實說。我說行。后來問我,你最希望的是什么?我說我最希望的,就是等樹賣了都變成錢!他們就笑了,說不行不行,你可不能這樣說,你這樣說我們就拍不了了?!蹦敲?,這家“很大的媒體”究竟想讓這兩位種樹成蔭的殘疾人說什么?
據(jù)報道,“再后來,被媒體問起為什么要種樹的時候,老哥倆都學會了:‘咱們河北這一塊要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防止大氣污染?,F(xiàn)在空氣質量這么差,我們就種些樹,凈化環(huán)境么?!倍S多媒體在其報道中也引用兩位殘疾人的話說,種樹就像養(yǎng)孩子,有感情了,河灘上的樹不會賣……而實際情況卻是,“啊呀,那時候確實還沒想賣。原來還沒長大呢,賣不了啊,那個小的誰要啊?!薄拔覀儍蓚€通過媒體吧,就是‘大帽子底下開小車’,說了些冠冕堂皇的話?!?/p>
有了這些冠冕堂皇的話,媒體高大全的文章就有了內容,但卻把這兩位殘疾人架空了起來,讓這兩位殘疾人承受了其不能承受之重。什么“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什么“防止大氣污染”、什么感動這里那里的“十大人物”、什么“身殘志堅、植樹造林”的典型、什么聲名遐邇的勵志故事……這兩位殘疾人種樹的動機其實很簡單:“我們就是想著看看有機會的話,把(河灘上)這一片樹賣掉,以后有吃有喝、填飽肚皮了,我們在(山)上面無憂無慮的,哎呀……就種吧。”
在如此動機與目的中,沒有宏偉的抱負和遠大的目標,有的只是出于一己私利的算計。然而,不論在道德上還是在法律上,這種算計有什么不當和不妥么?因了這種一己私利的算計,其有利社會的結果就不值得報道、其故事就失去了感人的效應了么?如果除掉那些強加的高大全元素,其種樹成蔭故事的正當性就打了折扣,那么,難道當初安徽小崗村農(nóng)民冒死按下的18個血手印,不是為了填飽肚子,而是為了啟動中國農(nóng)村改革的大幕?
事實再次證明,“每一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對其經(jīng)濟利益能判斷得比政治家或立法者好得多”。難道不是么?這兩個殘疾人出于“有吃有喝”、“填飽肚皮”和“無憂無慮”的私利而成就的事情,難道不是比許多冠之以“創(chuàng)建森林城市”、“防止大氣污染”、“凈化環(huán)境”等說辭的行動更能給社會帶來好處嗎?
殘疾人種樹成蔭,并以此感動人們的真髓在于,這兩個殘疾人用最笨的方法,以最原始的動機,做成了在世界許多地方手腳及五官健全的人想做而沒有做到的事。世界上種樹的故事有千千萬,而上述殘疾人種樹的故事,正告訴了人們“有吃有喝”、“填飽肚皮”和“無憂無慮”的動力有多大。因此,這個故事的可貴之處正在于,這樣動機人人皆有,人人可成就。更可貴的是,這兩個殘疾人的故事也再次證明,當人們出于樸實的動機而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標時,其結果給社會帶來的好處,遠比其直接追求社會利益時大得多。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河北 殘疾人種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