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協·協商>最政協最政協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fā)展 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

配合經濟轉型,需要怎樣的金融改革?

2015年03月17日 11:26 | 作者:崔呂萍| 來源:人民政協網-人民政協報
分享到: 

劉世錦

 

  “新常態(tài)給人最直接的感受是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由過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但在增速放緩的背后,實際上是經濟結構的轉換,增長動力的轉換,特別是體制上的轉換,這里就包括金融體制。目前,我們還處在轉換的過程之中,所謂中高速增長的底部還沒有探明,因此仍然感到下行的壓力比較大。”3月15日,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在出席沙龍時這樣表示。

 

  在劉世錦看來,當前,需要對中國增長階段轉換或經濟轉型做認真觀察和分析。“個人看法是,經濟轉型可分為上下半場。從2010年一季度開始,我國經濟已經開始下滑,但如何認識分歧很大,上半場主要解決的是認識和適應的問題;從去年10月份以后,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明顯加大,可以認為進入到了轉型的下半場,下半場要解決中高速增長觸底的問題。這段時間,很可能是整個轉型過程中最困難的時期,今明兩年,我們要有過苦日子的準備,要有應對更大風險的準備。”劉世錦同時表示,所謂觸底或者是轉型成功,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

 

  首先,要看前些年支持我國經濟高增長的終端需求能否平穩(wěn)落地。“過去中國經濟增長的高速度主要靠高投資支持,高投資主要包括三塊,其中,基礎設施占20%~25%,房地產占25%左右,制造業(yè)投資占30%以上,這三項合起來占到中國投資的80%~85%。中國高增長要觸底,也就是高投資要觸底。重點是爭取房地產投資實現軟著陸。”

 

  其次,過剩產能要退出。劉世錦表示,最近有一些關于通縮的議論,僅僅從形式上看,我國CPI有的月份已經低于1%,最近略有回升。PPI已30多個月負增長,應該說有一些通縮跡象。“但我想強調的是,中國的通縮和國際上成熟經濟體的通縮具有本質性區(qū)別,我們的通縮不是因為流動性少了、貨幣不足而出現的價格低迷,而是由過去30多年,特別是過去十幾年重化工業(yè)高速增長形成大量過剩產能而引起的價格低迷,這僅靠貨幣政策放松解決不了,必須通過過剩產能的實質性退出,包括要擠出各種各樣的泡沫,也包括要釋放風險。最終,當過剩產能退出到一定程度時,價格回到正常水平,企業(yè)才能形成可持續(xù)的新盈利模式。這是一個必須要經歷的過程。”

 

  此外,要培育新的增長動力。“這里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要提升現有部門的要素生產率;另一方面要鼓勵創(chuàng)新,要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創(chuàng)新最活躍的領域。”劉世錦稱。

 

  而在經濟轉型過程中,金融應當扮演一個怎樣的角色?

 

  對此,劉世錦表示,第一,從國家層面上來講,要能夠提供長期的政策性金融工具。

 

  第二,要打破金融產品剛性兌付,適度“刺破”風險點,讓市場參與者經受風浪洗禮而變得聰明起來。

 

  第三,要鼓勵金融創(chuàng)新、提高服務效率。“普惠金融是要讓盡可能多的人分享到有效的金融服務。關鍵還是要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推動普惠金融,解決中小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需要對融資者進行仔細分類?,F在,已經有一些互聯網金融平臺通過大量客戶交易記錄等數據,利用互聯網對個人誠信足跡的記錄開展金融活動,進而提高了金融服務的效率,減少了道德風險。”

 

  第四,應大力發(fā)展社區(qū)銀行。依靠本地化信息,減少金融活動中的不確定性。

 

  第五,中國下一步要搞綠色發(fā)展,迫切需要綠色金融的扶持。“我們面臨的挑戰(zhàn)是要重新評估經濟發(fā)展的目標,金融活動的收益要把綠色發(fā)展帶來的好處包含進去。這個事只靠金融機構是解決不了的,需要國家推動大的體制和政策調整,對綠色金融的收益和成本進行重新界定,使綠色金融對綠色發(fā)展起到有效而可持續(xù)的支撐作用。”劉世錦表示。

 

編輯:薛鑫

關鍵詞:新常態(tài) 中高速增長 經濟結構的轉換 高投資要觸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