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球到月球,從仰望星空到踏足月背,中國航天人用一次次突破叩問蒼穹。在這群星辰追夢人中,有一位老人格外引人矚目。他就是80歲的“人民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葉培建。

2004年,我國探月工程正式批準立項,第一顆月球探測衛(wèi)星被命名為“嫦娥一號”,葉培建被任命為嫦娥一號衛(wèi)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他帶領著一支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年輕科研隊伍開始了攻關之路。 2007年11月5日,嫦娥一號發(fā)射升空之后經(jīng)歷八次變軌進入月球軌道,如同一場華麗的太空芭蕾,正式開展繞月探測任務——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奔月的夢想成為現(xiàn)實…… 2013年,隨著嫦娥三號任務圓滿完成,關于其備份——嫦娥四號的任務規(guī)劃問題一度引發(fā)討論。不少人認為,嫦娥四號無須冒險,還應落在月球正面,換個位置也是新探索。然而,葉培建和少數(shù)人卻提出了不同看法:“應到月球背面去!” 葉培建堅持“自討苦吃”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的探月事業(yè)總要向前走,只做別人做過的事情,怎么能創(chuàng)新!科學就是要走別人沒走過的路?!比~培建說。 2019年,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這是全人類首次揭開古老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也正是從嫦娥四號起,中國航天史開始不斷出現(xiàn)“人類首次”字樣。 如今,雖已是耄耋之年,但每當執(zhí)行發(fā)射任務時,航天指控中心里,滿頭銀發(fā)的葉培建在一群年輕人中格外引人注目。 “沒有人要求我必須在那里。但萬一發(fā)生問題時,我們這些老同志經(jīng)歷得多些,經(jīng)驗也多些,可以幫助解決問題、承擔責任。”葉培建表示。
在許多年輕的航天人眼中,他就是“定海神針”。大家說:“每次執(zhí)行任務,有葉院士陪伴,心里就踏實了!” 這也是葉培建在卸任探月工程相關型號總指揮后給自己的定位——“不去干擾他們的工作,但在他們有困難需要幫助的時候幫一把,他們扛不住時替他們扛一下,如此而已?!?/section> 在全國政協(xié)履職期間,葉培建曾說過這樣幾句話:“全國人民要支持航天,要理解航天。成功了,全國人民慶祝;失敗了,要給予寬容。我們努力推動中國航天進步,萬一失敗了,也不會白失敗。失敗也是寶貴經(jīng)驗,后來者一定可以用?!?/section> 正是葉培建的這些肺腑之言,讓更多的人更加關注中國航天,也更加理解中國航天人的不易。 葉培建身上不僅閃耀著中國航天人團結協(xié)作、勇攀科技高峰的精神,其拳拳愛國之心更是讓人動容?!霸?jīng)有別的單位高薪聘任我,我拒絕了。我就想為國家做點事情,所以選擇了投身航天事業(yè)?!比~培建說,“愛國是沒有條件的。有了愛國主義精神,其他的都可以在這個前提下來解釋?!?/section> 不久前,葉培建做了眼睛的手術,醫(yī)生說了這么兩句話:“葉總,你的眼睛我負責,中國的‘嫦娥’你負責!”聽了醫(yī)生的話,壯心不已的葉培建表示:“我國公布了2030年載人登月計劃,只要國家需要,我還能繼續(xù)作貢獻!”
策劃:李木元 韓雪
記者:王碩 汪凱
編導:王星星
攝像:汪凱
后期:余妍
編輯:石偉強
審核:李木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