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要聞 要論 協(xié)商 統(tǒng)戰(zhàn) 黨派 委員講堂 理論 人事 社會 法治 視頻 文化

首頁>文化中國行

文化中國行 | 感受“動”“靜”之美 解鎖“文明密碼”

2025年01月29日 16:54 | 來源:央視網(wǎng) 分享到: 

央視網(wǎng)消息:安塞腰鼓是陜北地區(qū)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舞蹈。每逢春節(jié),當(dāng)?shù)厝擞么蜓牡男问絹碓鎏砉?jié)日氣氛。

在一望無垠的黃土地上,豪邁的陜北漢子,頭裹白羊肚手巾、斜背響鼓、手握系著紅色飄帶的鼓槌,舞動著矯健的身軀擊打著鼓點,洪亮的嗓音吼出一個個熱烈的號子,這就是陜北安塞腰鼓。

春節(jié)將至,在陜西省安塞文化文物館,安塞腰鼓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劉延河和鼓手們正在緊鑼密鼓地排練著。2025年春節(jié),老隊員們要帶著新隊員過街表演。

腰鼓隊過街時用鼓、鑼、鐃、鈸和鎖吶伴奏,領(lǐng)頭的鼓手以哨子指揮,后面的鼓手們隨其哨音變換動作。鼓點雄壯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動作強勁豪放、剛勁灑脫,時而散開、時而聚攏、穿插交替,猶如龍騰虎躍。

相傳在古時,戍邊守塞的士兵在戰(zhàn)斗時用腰鼓來助威,鼓舞士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腰鼓漸漸演變成為一種陜北人民特有的歡慶節(jié)日的舞蹈。

2006年,安塞腰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場牌豐富。比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觀音”“綿羊碰頭”“棗核掏心”等。

舞蹈動作千變?nèi)f化,鼓手打到興頭上,便隨心所欲地發(fā)揮鼓點的節(jié)奏,腳步隨情緒騰空而起,有如猛虎撲食,更似大鵬展翅,尤其是鷂子翻身時凌空揚腿的動作,令人叫絕。

如今,安塞腰鼓已將舞蹈、武術(shù)、體操、打擊樂、吹奏樂和民歌等藝術(shù)門類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表演形式。千百年來,安塞腰鼓傳遞的自強不息、樂觀向上、奮力拼搏的精神,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陜北人民。

近年來,安塞區(qū)形成了全民參與非遺傳承的良好氛圍,通過“腰鼓進校園、進社區(qū)、進企業(yè)”等活動,讓腰鼓文化深入人心。截至目前,安塞區(qū)有3個腰鼓傳習(xí)所,1個活態(tài)腰鼓文化村,培育骨干腰鼓手1萬多人。

寶青銅鑄文明 尋根溯源 何以中國

陜西寶雞,位于八百里秦川的西端。3000年前西周人從這里發(fā)祥,開啟了禮樂文明的先河。如今,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里古老精美的鼎、簋、尊、盤,以及鑄刻于其中的銘文,講述著中華禮儀之邦的深廣源頭。

新年伊始,陜西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剛剛落成的《青銅鑄文明》陳列展吸引了大批游客。在青銅器“何尊”的展臺前,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來,特別是很多年輕人,專程一睹3000年前最早的“中國”的風(fēng)采。

何尊是由西周早期一位名叫“何”的宗室貴族鑄造的祭祀酒器。不僅以其凝重雄奇的造型和嚴(yán)謹(jǐn)變化的紋飾吸引著世人的目光,更因其底部122字的銘文而成為了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

這段銘文主要記述了周成王繼承武王的遺志,在洛邑(今河南洛陽)營建東都成周之事,并提到“宅茲中國”四字,意思是在“中國”這個地方營建都城。

3000多年前,“中國”被鐫刻于何尊器底,深埋于地下;3000多年后,埋藏它的泥土和這泥土連接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以它命名。“中國”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自信、自豪的源頭。3000多年間,“中國”一詞突破了地理概念,上升為民族與文化認同的高度統(tǒng)一。

這是四十三年逨鼎,西周晚期的青銅禮器(共十件),不僅造型規(guī)整、紋飾精美,而且其內(nèi)壁鑄有316字銘文,詳細記載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對官員單逨的冊命及訓(xùn)誡。銘文不僅反映了西周時期的冊命制度,還彰顯了對官員勤勉忠誠、公正執(zhí)法、廉潔自律等道德品質(zhì)的期望,是研究西周政治風(fēng)貌、禮儀制度和道德觀念的寶貴實物資料。

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除了何尊、逨鼎等國寶重器外,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還擁有青銅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文物48萬余件,其中珍貴文物3200余件。一件件“國寶重器”,如一部部“青銅史書”,記錄著泱泱中華燦爛輝煌的“文明密碼”。

編輯:薛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