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政協(xié)動態(tài) 協(xié)商建言 委員聲音 主席日志 正商量 議政瞬間 委員聊遼

首頁>協(xié)商議政>委員履職故事

耕耘在文化深處

——記全國政協(xié)委員韓子勇

2024年12月13日 14:03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人民政協(xié)報 分享到: 

韓子勇

韓子勇在司馬臺長城上介紹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情況。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韓子勇  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文聯委員,中國作協(xié)委員,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總協(xié)調人,中國藝術研究院原院長、研究員。

和韓子勇委員聊天總有一種如沐春風的感覺,厚重的中華歷史文化娓娓道來,豐盈內心,滋養(yǎng)靈魂。

有幸結識韓委員,是在全國政協(xié)組織的一次調研中。韓子勇祖籍河南,在新疆生活50年。我們的話題就從新疆的故事開始。

把新疆的故事說給你聽

韓子勇是作家,也是學者,文學評論家。廣袤的大漠、無邊的戈壁、寂寥闊大的草場和生活在那里的人們,在韓子勇的筆下表達得詩意深沉又絢麗無比。

2000年,他的《西部:邊緣省份的文學寫作》一書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因此,作為學者和批評家的韓子勇,散文雖然寫的是新疆,但他的視野、情懷和筆致都別具一格,他描繪的是他心中的新疆。

“新疆是一個讓人無限好奇而又使人顯得十分幼稚的地方。面對過于復雜的深處,人們放棄復雜,直取表象?!痹陧n子勇眼里,新疆之美無處不在。

在韓子勇的作品里,描寫新疆的云:“它是風急而云稀,云不成朵,被吹成絲、吹成線,被吹得散了形?!边@最細微的細節(jié),只有對新疆熱愛無比的作家的眼睛才能發(fā)現。

韓子勇曾擔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文化廳黨組書記,對新疆的文化有著深入的了解,對木卡姆文化情有獨鐘,主持木卡姆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項目的申報。絲綢之路也是音樂之路,木卡姆源于漢唐大典,充分體現了“多元一體”“向內凝聚”“交往交流交融”“文明互鑒”,在世界木卡姆大家族中,是最東邊的木卡姆。木卡姆是中華樂舞,也是人類音樂財富。

在韓子勇看來,木卡姆是燃燒的,巨大的激情要覆蓋無垠的瀚海,即使已經疲憊,已經變?yōu)榛覡a,也比沙漠更廣大、更熾熱;木卡姆是熱烈的憂傷,簌簌而下的熱淚要把綠洲和戈壁打濕,令人心碎;木卡姆是沉思的,沙塔爾琴拉出“穹乃額曼”長音,銅亮的喉嚨慢慢吐出心底思緒,那從“西域大曲”而來的古老往事的音符像一匹不曾褪色、無窮無盡的華麗錦緞,源遠流長、色澤飽滿。《在新疆》一書中多有關于木卡姆的文字,也是韓子勇散文最有光彩的一部分。

“對于很多沒來過新疆的人來說,他們從一些西方媒體上看到的關于新疆的報道很多不符合實際,有的甚至是嚴重誣蔑攻擊,長此以往,會妖魔化新疆,讓人忽略新疆的豐富文化,也看不到在新疆真實發(fā)生的事情,聽不到這里人民群眾的真實聲音?!表n子勇說:“作為新疆人、作家、全國政協(xié)委員,我有責任把真實的新疆故事講給大家聽?!?/p>

長城的故事講不完

在陜西榆林,漫步鎮(zhèn)北臺長城,聽他講述長城的故事,我才意識到韓子勇還有一個身份——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總協(xié)調人、長城組協(xié)調人。

“長城是一本讀不盡的大書,長城有多長,塵封的故事就有多長。綿延的長城,從丹東虎山長城到帕米爾的‘蔥嶺守捉’,見證民族大融合,見證‘大一統(tǒng)’,見證‘向內凝聚’,長城豪情萬丈,千百年滋養(yǎng)中國人的陽剛之氣?!?/p>

“你知道嗎,長城的故事是中華民族共同書寫的?!簳煗u芳,暄和未盡,不委如何……’這是一封家書,寫于1300年前西域大漠。沙堆烽出土的殘紙,就有不同民族的文字。守衛(wèi)沙堆烽的士卒,有中原的、隴右的,也有當時西域的胡兵,他們共同保境安民、維護絲路暢通?!?/p>

“春天來了,戍卒觸景生情,給妻子寫家書,情溢文辭,不知何故這封家書沒有寄出去,但一個小小戍卒的家國情懷,穿透千年,令人淚目?!贝丝痰捻n子勇,內心里流淌著歷史的情懷。

雖然韓子勇的名字,已成為新疆乃至全國文學界的一座豐碑,但是他非常謙卑,他覺得自己就是沙堆烽里的一粒沙礫。說到沙堆烽的歷史,韓子勇眼眶濕潤,他感慨地說,長城是中華民族維護“大一統(tǒng)”守衛(wèi)“和平”的歷史見證。

“長城是我國現存規(guī)模最大的文化遺產,分布于15個省區(qū)市,建造年代不同、形態(tài)不一、保存狀況各異。長城保護是一項龐大而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保護好長城文化遺產,是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首要任務?!表n子勇表示,既要保護長城本體和環(huán)境風貌,也要保護長城沿線非物質文化遺產、革命文化遺產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包括弘揚今年國家表彰的“人民衛(wèi)士”巴依卡·凱力迪別克的護邊事跡、“清澈的愛,只為中國”的陳祥榕烈士事跡。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指導推動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表n子勇說,正是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審議通過《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才正式拉開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序幕,探索走出一條新時代長城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的新路。

“這條新路,就是要將長城這一規(guī)模宏大的線性文化遺產串點成線、串珠成鏈,創(chuàng)新文化傳承發(fā)展的新方式和新場景,促進科學保護、世代傳承、合理利用,讓人們走近長城、了解長城、熱愛長城,在潛移默化中感受長城文化。這也是中華兒女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的一條心路!”韓子勇聲音陡然提升:“一句話,現在的保護,就是由過去單獨保護長城本體,轉變?yōu)楸Wo好長城沿線一切有價值的文物和文化資源。”

“隨著經驗的積累和理念的轉變,人們認識到,如今的長城,穿越歲月云煙,許多已是殘垣斷壁、碎石土壟、溝溝坎坎,修繕應堅持最小干預原則,在確保文物本體安全的前提下,保留最多的歷史文化信息。”

“我們無法見證長城的誕生、成長,更不想看到長城的消失。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中,有無數人付出的心血,是新時代長城精神綿延不斷的新的呈現?!表n子勇強調,全社會的關注和參與,是長城永續(xù)保護的基礎。

“以前,即使是土生土長的吉林人,很多也不知道自己的家鄉(xiāng)有長城?!遍L城國家文化公園啟動建設以來,通過資源普查、實地考證、廣泛宣傳,證實長城吉林段由通化漢長城、唐代老邊崗土墻和延邊邊墻組成,竟然涉及全省11個縣(市、區(qū))。

“把歷史智慧告訴今人,這是文化遺產保護成效的生動體現,也是激發(fā)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方式?!表n子勇告訴記者,幾千年歷史流變,幾千年滄海桑田,長城的一磚一瓦,皆是無言的史書、文明的烙印。

中華文明永流傳

作為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總協(xié)調人,韓子勇不僅對長城,他對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也有著特殊的情懷,每次路過黃河、看到黃河,他的內心都百感交集。

“這是一種文化的聯系、神交?!表n子勇認為,他曾以《黃河:一部中華民族的偉大史詩》為題,從建設黃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意義講起,細致解讀了黃河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

“黃河不僅是農耕文明的大河,也是游牧文明的大河,她一邊為農耕文明鋪下寬廣的溫床,一邊穿行深廣的游牧區(qū),挽起農耕和游牧一雙兒女?!敝袊艘运疄閹煟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薄皬牧魉强吹叫男浴⑿逓?、包容、和平、利萬物,看到‘河圖洛書’,看到‘易’‘陰陽’‘返者道之動’,看到群己、和合、開放包容、團結統(tǒng)一、自強不息?!薄坝韺Хe石,大禹治水,開創(chuàng)三代之治,‘治’字從水從臺,‘治理’之‘治’,由治水而來?!?/p>

“文化傳承,離不開年輕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要想獲得當代的價值和意義,離不開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而年輕人就是其中的生力軍?!表n子勇深知,隨著“Z世代”群體的崛起,越來越多的產業(yè)都在努力向年輕人靠攏,“新中式”受到了眾多年輕人的追捧。

“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明會不斷在新時代產生新的價值與意義,時代生活和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靈感源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新的生活中煥發(fā)異彩,這無疑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從韓子勇的表述中,記者感受到,他關注的,是對于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

“當下的美術館熱、博物館熱、傳統(tǒng)節(jié)日熱,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反映,文化、旅游、健身、休閑漸成剛需,在社會生活構成中占比持續(xù)升高?,F在的景區(qū)、博物館、美術館、歷史文化街區(qū)、公共文化場所,已經成為青年人生活圈、社交空間中最活躍的部分?!表n子勇的思路是廣闊的。

韓子勇講述的江西望仙谷景區(qū)的故事,故事里的幾個年輕人,把廢棄多年的采石場打造成火爆景區(qū)。這個景區(qū)的設計借用仙俠傳奇的游戲場景,街道、建筑、水系、山石、樹木等構成一個完整的聚落,經營內容包含了當地大量的非遺元素?!霸谶@個地方,我想到生態(tài)修復、鄉(xiāng)村振興、文化傳承、文旅融合,‘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以及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p>

關注年輕人的韓子勇,還把做好國家文化公園及非遺的傳承保護等相關工作與自己的政協(xié)履職結合在一起。他積極參加政協(xié)的調研活動,在活動中,加強對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中華民族現代文明、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入研究。

在全國兩會期間提交的《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作用》的提案中,韓子勇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彰顯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國式現代化”和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中大有可為。

我國非遺代表作名錄建設已近20年,目前公布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有10萬余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557項。韓子勇認為,受行政區(qū)劃和項目制習慣的影響,各地申報熱情高漲,從而驅動項目申報,客觀上也帶來項目“代表性”持續(xù)降低、顆粒度變小和文化內容碎片化的問題。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存量概念,不可能越來越多,名錄體現的是“代表性”,并非全部非遺。

“應轉變申報和評審項目思路,轉向項目內涵的拓展,重點梳理、研究、闡釋、拓展名錄體系的內在邏輯,歸類求同,打破項目邊界,突出中華非遺的整體性,彰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價值內容?!表n子勇認為,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中國傳統(tǒng)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包括剛評審通過的“春節(jié)——中國人慶祝傳統(tǒng)新的社會實踐”等,項目的分析、歸納和整合就是優(yōu)秀案例。

同時,韓子勇建議,認真分析和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保存”的區(qū)別,對已有名錄體系深入分析,突出重點、亮點、契合點、共同體,重心轉向集中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代表性項目,求同歸類、突出主題,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上持續(xù)發(fā)力。(本報記者 高志民)

編輯:李敏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