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兩岸>資訊
以文為橋情通兩岸
——“詩書作伴·同心同行”2024兩岸文學論壇暨青年文學交流活動在廈門舉辦
兩岸學子身著漢服表演
作為第十六屆海峽論壇重要配套活動之一,兩岸文學論壇暨青年文學交流活動近日在廈門舉行,這也是海峽論壇首次設立文學主題板塊。
本次論壇以“詩書作伴·同心同行”為主題,由中國作家協(xié)會港澳臺辦公室、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廈門市翔安區(qū)人民政府共同主辦,海峽兩岸140多位知名作家和高校青年代表相聚一堂,共話兩岸文學發(fā)展與合作,希望通過論壇搭建起兩岸文學交流的橋梁,在加深兩岸同胞情誼的同時,培育更多優(yōu)秀的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人才,共同推動兩岸文學繁榮發(fā)展。
??? “感性”的文學語言更能引起兩岸民眾的共鳴
“兩岸文學同根同源,從詩經(jīng)楚辭到唐詩宋詞,從元曲雜劇到明清小說,底蘊深厚的中國文學傳統(tǒng),是兩岸作家共通的文學底色和靈感源泉?!敝袊鲄f(xié)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胡邦勝在致辭時表示,此次論壇得到了兩岸文學界的熱情支持,臺灣高校的同學表達了強烈的參會意愿,這充分展現(xiàn)了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文脈親情?!拔覀兣e辦兩岸文學論壇,就是要進一步加深兩岸文學的深情厚誼,就是要以中華文化為橋,促進兩岸青年聯(lián)誼交心,就是要搭建兩岸文學交流平臺,培育青年文學創(chuàng)作人才。兩岸同胞相知相親、同心同行,期待兩岸作家以錦繡文章弘揚中華文化,以生花妙筆書寫兩岸故事?!?/p>
“我家?guī)状疾皇亲x書人,是木匠家庭,所以我從沒考慮過升學問題。小學6年級時,一位只教過我一學期的大陸來的語文老師特意到我家家訪,不會閩南話的他跟我不會普通話的父親連比帶畫地溝通‘勸學’,這個印象很深刻。從那以后我一路讀到臺灣大學、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拿到了寫作系碩士學位?!弊鳛榕_灣作家代表,年過8旬的陳若曦在現(xiàn)場深情回顧了自己的從文經(jīng)歷,借自己的人生故事,她希望兩岸青年們可以敞開心扉、互相了解,以文學為聯(lián)結,建立屬于青年一代的友誼。“文學就是人學,人怎么樣,表現(xiàn)出來的文學就是什么樣,它體現(xiàn)在兩岸生活、人文、性格等方面,因此進行兩岸文學交流非常有必要。”
文學是全世界人與人之間心靈相通、精神共鳴的通用語言,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相較于政治語言的簡練剛性,文學語言更加感性流長,能形成廣泛的理解與包容的空間,更能引起兩岸民眾在文化與血緣上的共鳴,從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對此,來參加論壇的散文家、《金門文藝》雜志編輯洪玉芬也深有感觸?!白x大學時,我喜歡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駱駝祥子》。這幾年我喜歡麥加的作品,他的諜戰(zhàn)小說引人入勝、扣人心弦,也非常喜歡李娟的《我的阿勒泰》《遙遠的向日葵地》,雖然李娟比我年輕,但是我們閱歷相似,李娟筆下的新疆和牧民生活,讓我聯(lián)想起自己在非洲做生意時的沙漠經(jīng)歷,她的很多文字讓我有‘觸電’般的深深共鳴?!焙橛穹胰鐢?shù)家珍地分享道。
??? 期許激發(fā)兩岸文學交流別樣火花
本次論壇是一場以中華文化為底蘊,以文學創(chuàng)作為主線,以青年交流為重點,以“詩書作伴”為連接,以“同心同行”為期許的文學交流,既有兩岸小說散文詩歌創(chuàng)作的交流研討,又有名家講座、實地參訪、經(jīng)典文學誦讀音樂會等,豐富多元、精彩紛呈的活動,讓與會嘉賓和青年代表們紛紛表示不虛此行,期許激發(fā)兩岸文學交流別樣火花。
“這是我第一次來廈門,我無比熱愛中華幾千年的歷史和文化,這次活動豐富的形式,讓我領略了古代文人墨客筆下的華夏風情。我最大的感觸是,兩岸青年間對彼此文學的了解還有更大的空間。”來自臺灣嘉義縣的青年汪宗威說,期待有更多、更深入、更多元的交流互動,如多一些的作品研討和經(jīng)驗交流、多一些文壇前輩的指導和傳授,也希望彼此之間能夠多談談生活經(jīng)驗、狀況以及對生活的理解,使得交流“往更細的方向走”,從而消除陌生和隔閡、互增補益。
“可觀測宇宙是一畝麥田,麥田外面還有成片的麥地……”在“經(jīng)典文學誦讀音樂會”環(huán)節(jié),臺灣大學人類學系學生胡可兒為聽眾們深情地朗誦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委會主席團委員、中國詩歌學會會長楊克的作品。坐在臺下聆聽的臺灣詩人白靈,認真地錄下視頻轉給楊克發(fā)到了社交平臺,記錄這兩岸文學“融合”的一刻。
“我學生時代就很喜歡臺灣作家的作品,比如陳若曦老師的小說;早在1988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將出版《1987-1988青年詩選》,之前大陸詩選沒收錄過臺灣作者,出版社編輯委托我打電話到臺灣,緊急補充了幾位臺灣詩人的詩。1999年我在臺灣誠品書店參加過張曉風老師談散文創(chuàng)作的講座。我陸續(xù)在臺灣發(fā)表過幾十首詩,也在臺灣出版過詩集。2010年我赴臺參加過兩岸文化高峰論壇。我們幾千年來共同的文化是很難割裂的,每當兩岸的文學人走到一起,都能感受到像親人一樣濃烈的感情。”作為兩岸文學交往交流交融的親歷者、見證者,楊克多次榮獲海峽兩岸的文學獎項,編選過80人次以上臺灣詩人作品和十幾篇臺灣青年作家小說,還曾經(jīng)擔任多屆臺灣葉紅女性詩歌獎評委。在論壇現(xiàn)場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提出,推動兩岸文學更深入交流需要作家、詩人、編輯等同仁一同努力,舉辦一些吟誦會、詩歌名篇名句比賽會等線上線下民間形式的活動。
“家鄉(xiāng)是一個人的文化本源,拋卻不了,相關記憶也無法抹除?!庇嗯迳焊锌卣f,“我的父親余光中是福建永春人、閩南人,有近20年的時光是在大陸度過,這是他的本源,也是他情感認同的重要載體。父親生前曾說過,把中國文化比作一個同心圓,這個圓的核心就是中國文化,而半徑,則是中文。中文所到之處,這個圓就有多大?!庇嗯迳赫J為,“兩岸文化交流勢不可擋,以書會友是很好的交流形式?!?/p>
“我曾和余光中、鄭愁予等一同來大陸訪問,也參加過五屆文代會等許多交流活動。這些年來,我的足跡幾乎走遍了大陸各個省份,最大的感受是祖國地大物博、風土人情各不同,只有去到那里才會有具體的體會,要是沒有去新疆,我不會知道新疆的土地面積是臺灣的46倍,喀納斯美景讓我深深著迷?!庇袛?shù)據(jù)顯示,臺灣30歲以下的年輕人絕大部分沒有到過大陸,對此,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臺灣“中國文藝協(xié)會”理事長綠蒂說,“大陸的強大是中華民族的幸福和驕傲,而臺灣雖小,卻有很多值得看的文藝場所,也有值得體驗的文藝氛圍。年輕一代的文學創(chuàng)作者更需要了解兩岸的文化有什么不同,最好的方式就是開放和交流,互相走動、走深、走實?!?/p>
青山一道同風雨,明月何曾是兩鄉(xiāng)。海峽從來不寬,從1979年破冰至今,兩岸文學交流走過了45周年,對于如何進一步加強交流對話和開展活動、如何共同創(chuàng)建一個融合共生的嶄新未來。值得一提的是,論壇開幕式上,主辦方舉行了文學資料捐贈儀式,三毛家屬陳杰、余光中的女兒余佩珊將著名作家三毛、著名詩人余光中的珍貴文學資料捐贈給中國現(xiàn)代文學館。本次論壇期間,嘉賓們廣泛思考和探討著兩岸文學的共同發(fā)展,同時對兩岸的文化共識與共融有著更深的期盼。
編輯:崔姝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