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非遺

“文化之美·紙上空間”安徽紙工藝項目年度成果展亮相黃山

2023年11月13日 12:44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 分享到: 
      人民政協(xié)網北京11月12日電(記者 陳姝延) 11月11日,清華大學雪花秀非遺保護基金“文化之美·紙上空間”安徽紙工藝項目年度成果展在安徽黃山開幕。安徽的手工造紙歷史悠久,敲冰玉屑的紙張、片箋片玉的文本是中華文明最精致的記錄方式。安徽的優(yōu)質紙本可以歷經千年而不損,得益于它的科學性和考究的工藝。

圖片19

葉氏支祠(奎光堂)

圖片20

年度成果展海報

會上,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郝慶軍介紹了中國非遺的保護現狀。他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千家萬戶,得益于我國對非遺工作的重視與投入。清華大學團隊的眾多藝術家、設計師,用自己的專業(yè)眼光與創(chuàng)新手法完成的紙工藝成果展也是落實“守正創(chuàng)新”指示的具體體現,同時,還是對非遺保護進行的實踐性探索。

剪紙作品《生·生不息》(局部),暢楊楊

剪紙作品《生·生不息》(局部),暢楊楊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覃川在致辭中表示,安徽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和豐富的非遺資源,手工紙技藝蜚聲海內外,造紙術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紙漿作品《對話》(局部),魏二強

紙漿作品《對話》(局部),魏二強

清華大學藝術史論系主任、教授,傳統(tǒng)工藝與材料研究文旅部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陳岸瑛認為,中國的手工紙不僅僅是耗材,作品本身就是造物的藝術,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安徽紙工藝成果展策展人,北京市政協(xié)委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蘇丹在開幕式上表達了對大家的感謝,他說手工造紙是古代文明的巔峰,也是我國眾多非遺項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類,手工造紙也體現了非遺所傳遞的文化屬性。

宣紙裝置《無盡》(局部),單鎵

宣紙裝置《無盡》(局部),單鎵

造紙術在我國有著兩千多年的歷史,是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如今,造紙工業(yè)高度發(fā)達,紙的品種多達五千個,但追溯造紙的原點,依然是植物纖維制漿后一張張抄制的“手工紙”。數據顯示,我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中,手工造紙及紙加工技藝共10項,其中3項在安徽,分別是宣紙制作技藝、桑皮紙制作技藝和紙箋加工技藝。其中,宣紙制作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2023年,傳統(tǒng)工藝與材料研究文旅部重點實驗室以“安徽手工紙”為研究對象,開展了一系列的學術活動,聯合30余位非遺傳承人、學者、藝術家、設計師組成安徽手工紙創(chuàng)作營,完成了31件/套“紙”為主題的藝術作品,并在安徽黟縣南屏村的經典徽派祠堂建筑葉氏宗祠(敘秩堂)、葉氏支祠(奎光堂)中舉辦“文化之美·紙上空間”安徽紙工藝項目年度成果展,旨在“從藝術的角度發(fā)現紙”,同時也是對非遺的展陳方式和非遺的本地藝術建構功能的一次探索。

據悉,展覽將持續(xù)至2023年11月29日。

編輯:陳姝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