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教育競爭的新趨勢和民辦高等教育發(fā)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引導規(guī)范民辦教育發(fā)展。這為新時代民辦教育的治理定下了基調。相關法律法規(guī)要求實現(xiàn)營利性和非營利性民辦教育的分類管理。因此,不少民辦高校的所有者面臨著兩難選擇,有些感到前景不明、信心不振。然而,筆者認為,這些都屬于民辦高校發(fā)展的“近憂”。只要牢牢堅持教育公益性的初心,民辦高校便一定會有足夠的智慧來應對當下分類管理和引導規(guī)范的問題。而民辦高等教育還必須要有的“遠慮”是,認清未來教育競爭的新趨勢。
競爭是為追求富有吸引力的目標,個體或群體間力圖勝過對方的行為活動。教育競爭既包括學生及其家庭為爭奪優(yōu)質教育資源而開展的競爭,也包括教育機構之間為獲得更好的辦學資源及聲譽而開展的競爭。后者依附于前者,受前者影響。
20世紀80年代以前,除美國等極少數國家外,高等教育的政府壟斷性非常突出,機構間的競爭并不明顯。隨著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等教育的運行越來越具有競爭、選擇等市場特征。民辦高校也在此進程中應運而生。
教育競爭既有帶來教育活力、促進質量提升等好處,也可能會帶來市場無序、非質量要素投入加大以及惡性競爭等壞處。我國高校間的教育競爭既具有市場競爭的部分特點,也具有強政府管制性、類市場化治理等中國特色。需要承認的是,我國的民辦高校在教育競爭格局中總體上處于邊緣位置。雖然有些高校已經辦出特色,甚至培養(yǎng)出不少杰出人才,但整體上仍然具有低層次辦學的固有觀感。民辦高校要想實現(xiàn)基業(yè)常青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必須要對如下教育競爭的新趨勢作出有效回應:
從增量生源競爭到縮量生源競爭
根據我國人口的發(fā)展趨勢,到2032年左右高等教育的學齡人口將達到頂峰,隨后會呈現(xiàn)加速減少的態(tài)勢。而根據發(fā)達國家的經驗,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突破60%之后,具有一定的“天花板”效應,增速一定會降下來。因此,整個高等教育的生源市場必然會從增量競爭演變?yōu)榭s量競爭。其中,受影響最大的是大量依靠學費滾動發(fā)展的民辦高校。從這個角度看,民辦高等教育還有10年左右的發(fā)展窗口期。此后,機構間的生源競爭一定會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從藍海走向紅海。在縮量生源競爭中,民辦高校面臨的政府政策風險、學生就業(yè)市場風險以及社會輿論風險將會不成比例地上升。
這種競爭新趨勢已經在很多經濟體中有所體現(xiàn)。比如由于少子化,我國臺灣地區(qū)的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在過去20多年中逐漸下降,而數量眾多的民辦高校“產能嚴重過?!保芏喔咝R虼罅吭O置迎合市場好招生的專業(yè)、忽視內涵建設而逐漸失去競爭力。預計未來臺灣將有1/3的大學倒閉。
從國內競爭到全球競爭
由于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市中產階層在不斷壯大。他們特別重視子女的教育,也有較強的經濟實力作支撐,并且對于應試教育與教育“內卷”現(xiàn)象有不同程度的厭惡。其中也有不少難以在國內升學競爭中獲取優(yōu)勢,因此將目光放在國外的學生。從數據上看,幾乎在全世界所有的主要留學目的地國,中國留學生數量都是占據第一或第二的位置。能夠負擔留學成本、承擔留學風險的家庭越來越多。而不少高等教育市場化程度較高國家的高校都將吸引中國留學生作為一項戰(zhàn)略來實施。一些國外高校還通過合作辦學等形式在中國境內開辦高校。這些高校也產生了大量的家門口“在地留學”需求。此外,留學服務也日趨完善。所有這些要素使得留學日益大眾化、低齡化和多元化。
在這種情形下,我國民辦高校所面臨的競爭者已經不再局限于國內。毫不夸張地說,高等教育市場的全球玩家都在競爭中國學生。而這些全球玩家是我國民辦高校的高維度競爭者。民辦高校如果不積極主動去擁抱國際化,不去提升辦學品質,是很難與這些高校正面交鋒的。而當前不少民辦高校所開展的國際化辦學,實質上是為了獲取經濟利益,甘于成為境外高校在中國招生的“留學中介”,必將難逃遭到淘汰的命運。
從教育機會供給競爭到教育質量聲譽競爭
眾所周知,我國民辦高校的大發(fā)展是在我國高等教育從大眾化邁向普及化的進程中實現(xiàn)的。民辦高校主要扮演的是教育財政補充者和教育機會供給者的角色。在公辦高校無法滿足大批學生的升學需求時,民辦高校才成長起來。一般而言,在一個演化較為成熟的市場中,都會出現(xiàn)較高的行業(yè)集中度。而占據我國龍頭地位的4家民辦教育投資機構市場占有率僅在3%左右。市場呈現(xiàn)高度分散競爭的特點,民辦高校尚沒有在競爭中脫穎而出者,尤其是缺少高質量高聲譽的龍頭高校。這是我國民辦高校僅僅參與教育機會供給競爭的直接表現(xiàn)。
僅作為教育機會供給者,其競爭策略一般是維持型的、成本最小化的,并且經常是在低水平重復建設。民辦高校提供的是一般性、普適性的教育,而不是針對其學生特點和需求的合適性教育。此外,民辦高校大多在教育外圍要素上顯示競爭優(yōu)勢來吸引學生,比如更好的宿舍條件、學校位于大城市等,而不是在教育的核心要素上開展競爭,比如更好的課程教學、更靈活的校企合作,等等。這使得民辦高校帶有“母胎弱勢”。學生往往是在大城市的民辦高校和稍偏一點的公辦高校之間做選擇,或者是民辦本科和公辦??浦g做選擇。民辦教育促進法實施條例指出,鼓勵、引導民辦學校提高質量、辦出特色,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但由于民辦高校競爭的重點仍然沒有放到質量和聲譽上,在內涵式發(fā)展、高質量發(fā)展、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實現(xiàn)教育現(xiàn)代化等政策話語中,民辦高校仍然游離于主流之外。
筆者認為,民辦高校必須從一般的教育機會供給者轉為教育質量、聲譽的競爭者。除了對學生嚴格管理等現(xiàn)有辦學特色外,民辦高校需要發(fā)揮辦學靈活的優(yōu)勢,助力實現(xiàn)產教融合,開展學情分析以促進教育教學改革,潛心研究如何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在這些方面,德國的民辦應用科學大學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鑒。比如它們利用更低的在校生規(guī)模以優(yōu)化對學生的指導、以實踐為導向開展校企協(xié)同育人、提供繼續(xù)教育和非全日制就讀機會等。
從傳統(tǒng)教育要素競爭到新技術攪局者競爭
傳統(tǒng)教育要素包括生源、師資、設施設備、育人模式等;新技術要素包括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中的自動化、“互聯(lián)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于傳統(tǒng)教育具有很強的替代作用。以人工智能為例,它既可以廣泛替代程序性和非程序性的身體技能,也可以大量替代程序性的認知技能。像ChatGPT這樣的人工智能已經進化到可以分析數據信息、理解外界信息、總結甚至創(chuàng)造等非程序性的認知技能了。而我們高校的主流教育教學正是在傳授這些技能。如果未來的工作世界不需要這些技能或者需求大幅度減少了,不就意味著這些高校存在的必要性大大降低了嗎?
筆者曾分析過我國大學31個人文社科專業(yè)的試卷。發(fā)現(xiàn)平均100個題項中,評價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和創(chuàng)造能力的題項分值比例約為29∶32∶18∶16∶2∶3。評價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的題項分值比例為46∶22∶16??梢姡瑢W習成果評價注重事實性知識的記憶以及概念性知識的理解,高階認知內容的評價嚴重缺位。新技術在工作世界的應用使得低階認知技能有著越來越廉價的趨勢,而培養(yǎng)低階認知技能正是我們民辦高校主流的教育教學目標。
總的來說,新技術是一種攪局者。雖然不少人認為其可以對高等教育“賦能”;但就民辦高等教育而言,筆者卻認為這是一種“降維打擊”。它將不斷拷問辦學者,我們究竟能夠提供給學生什么樣的增值?我們還能不能繼續(xù)用過去的教育教學模式來培養(yǎng)現(xiàn)在的學生以應對未來不確定性世界中的競爭?如同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一句話所說,“我消滅你,與你無關”。
以上4種教育競爭的新趨勢,如果用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的競爭“五力模型”來看,第一種代表著服務購買者的減少,第二種代表潛在進入者的威脅,第三種代表現(xiàn)有的競爭狀況,第四種則代表著替代品的威脅。當市場中的主要力量都發(fā)生變化時,民辦高校所面臨的競爭格局將大有不同。
變化正在發(fā)生,變化已經發(fā)生。廣大的民辦高校辦學者需要仰望星空,拓寬視野,思考更為長遠的問題,回歸教育競爭的本質與核心。唯有在教育核心要素上著力,才能建立真正的核心競爭力,以在未來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
編輯:位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