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社會>社會聚焦
重返校園的勞動課,能給學生帶來什么?
在不少成年人的記憶中,學生時代的勞動課,都是童年生活中的一抹亮色。當時,這門以“勞動”為名的課程,雖然未必人人喜歡,但在課本和習題堆成的一座座小山之間,卻是難得的親近戶外與強健體魄的機會。新世紀以來,許多地方的中小學校逐漸取消了這門課程。一些地方將勞動列為選修課程,也有地方完全以綜合實踐活動取而代之。然而,如今,人們曾經熟悉的勞動課又回來了。
日前,教育部印發(fā)《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將勞動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完全獨立出來,并發(fā)布了《義務教育勞動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義務教育勞動課程的具體內容。這意味著從下個學期起,勞動課將正式“重返”全國中小學,成為一門獨立課程。與此同時,和過去的勞動課相比,新時代的勞動課程標準,也有不少讓人眼前一亮的“新招”。
新版課程標準將勞動課的內容分為日常生活勞動、生產勞動、服務性勞動3大類別,下設10個不同的任務群,并依照學生年齡將課程內容分為4個學段。在這套細致而具體的課程安排下,中小學生可以在義務教育階段接受相當完整的勞動技能培養(yǎng)。
具體而言,10個任務群中既有與學生日常生活關系密切的“清潔與衛(wèi)生”“整理與收納”“烹飪與營養(yǎng)”等,也有又能鍛煉動手能力,又能為學生走向社會鋪路的“農業(yè)生產勞動”“工業(yè)生產勞動”“新技術體驗與應用”等。在各個學段中,學生既能學到做家常菜、收拾房間等基礎技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擔起自己那份家庭責任,也能通過親自參與農業(yè)工業(yè)生產,盡早對社會上的勞動活動形成概念,進而確立職業(yè)發(fā)展志向,走上自我砥礪之路。
在“童年濾鏡”的加持下,過去幾代人記憶中的勞動課,很容易喚起形形色色的美好回憶。不過,倘若深究起來,當時的中小學勞動課程多少有些粗糙。當時,雖然多數(shù)學校都開設了勞動課,但基本上是門“校本課程”,每個學校的學生體驗的內容都不盡相同。條件好一些的學校,可能會帶學生種點植物、做些木工,也有一些學校單純就是把學生拉出教室,到外面掃掃操場,清清花壇。在臨近升學的班級,勞動課還可能被文化課程占用,變得形同虛設。
這些客觀上的不足,既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階段性局限,也是勞動課一度在中小學校園中“消失”的原因之一。如今,勞動課被列入必修課,不僅是單純的“重返”,也是浴火重生。唯有讓勞動課和學生的成長目標深度結合,使青少年借由這門課程更早走上自立自強之路,這門課程的意義才算是真正發(fā)揮了出來。
從本質上看,勞動課有兩大教育目標:其一,是通過對勞動的實踐,讓學生認識到勞動的意義,形成健康的勞動價值觀;其二,則是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技能,在學生成長和受教育過程中,同步促進其自主意識和生活能力的發(fā)展。
以這兩條標準審視過去那種形態(tài)粗糙、安排隨意、充滿“重在參與”氣息的勞動課,雖說能將勞動的概念傳遞給學生,讓他們在揮灑汗水的過程中獲得第一手的勞動體驗,卻很難培養(yǎng)未成年人形成他們所需的綜合勞動能力,引導學生自主成長。相比之下,新課標的安排既有“接地氣”的一面,也有意在長遠的一面。如果各地中小學校都能依照標準將課程規(guī)劃落地,無疑是祖國下一代人的幸運。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能將勞動教育的初衷堅持到底,在應試目標之外,為學生開辟出一片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實踐園地。
編輯:魯雅靜
關鍵詞:勞動課 學生 課程 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