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教育>教育·聲音
讓中國歌劇的紅色能量走進校園走向社會
5月31日,由第三代“江姐”扮演者、北大歌劇研究院院長金曼主持的北大歌劇研究院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百年回望——中國歌劇的紅色基因”校園思政展。展覽選取《白毛女》《洪湖赤衛(wèi)隊》等中國經(jīng)典歌劇和《青春之歌》《北大1918》等北京大學原創(chuàng)歌劇,全景式展現(xiàn)中國歌劇與“四史”一路同行的發(fā)展印記。金曼希望在社會上樹立“歌劇+美育+思政”的理念,并將展演活動不斷推向全國大中小學和貧困山區(qū),讓紅色精神生根開花,實現(xiàn)立德樹人、美育化人的行動目標——
教育周刊: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中國歌劇誕生100年。在一堂《中國歌劇與“四史”學習》的講座中,您說中國歌劇的發(fā)展流淌著紅色基因。結合中國歌劇的經(jīng)典作品,可否簡單介紹一下?
金曼:中國歌劇與中國共產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一路同行。它記錄著中華民族在黨的領導下致力民族復興的每一段光輝歷程,銘刻著在這一光輝歷程中前赴后繼的英雄的名字和精神?;赝倌陙磉@氣韻萬千的各類作品,中國歌劇藝術像一幅幅浩瀚壯闊的歷史畫卷,將時代風云變幻下中國發(fā)展歷程中無數(shù)個動人心弦、感人肺腑的瞬間,通過熠熠生輝的音樂形象藝術地展現(xiàn)于舞臺。
19世紀以來,伴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西方文化藝術也開啟了東漸之旅。歐洲歌劇藝術開始在我國的香港、澳門、上海和哈爾濱等口岸城市出現(xiàn),并進行了早期傳播,中國戲劇舞臺上因此逐漸形成了傳統(tǒng)戲曲與西洋歌劇、話劇雜處共存的文化現(xiàn)實。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從戰(zhàn)爭年代進入到和平建設時期,中國歌劇創(chuàng)作進入一個新時代。歌劇的主要陣地從農村轉移到了城市。新中國沸騰的建設生活極大地激發(fā)了藝術家們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靈感,所有一切都為中國歌劇史上第二次創(chuàng)作演出高潮的到來做了充分的鋪墊。中國歌劇的創(chuàng)作乘時乘勢,勃興旺盛,呈現(xiàn)出空前繁榮的局面。各種體裁、式樣的優(yōu)秀歌劇作品如雨后春筍般地在全國各地涌現(xiàn)出來。《小二黑結婚》《江姐》《劉胡蘭》《原野》《傷逝》等都是這個時代的經(jīng)典。
當歷史的車輪行進至21世紀,中國歌劇藝術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煥發(fā)出巨大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的激情。初步構建了一個多元多樣的歌劇藝術生態(tài),用世界語言講述中國故事,彰顯了建設文化強國的遠大目標和有底氣的文化自信。新時代的中國歌劇舞臺,正在以井噴般的創(chuàng)演態(tài)勢,呈現(xiàn)出一派群芳爭艷、美不勝收的勝景,書寫著中國文化史冊的嶄新篇章。2010年1月正式成立的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傳承中國歌劇的紅色基因,創(chuàng)作了《青春之歌》《錢學森》《宋慶齡》《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北大1918》等一系列謳歌黨、謳歌時代楷模的歌劇作品。
在實現(xiàn)民族復興中國夢的新發(fā)展階段,中國歌劇必將是中華民族這一偉大壯舉的見證者、記錄者、謳歌者,同時也將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事業(yè)中,發(fā)揮其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教育周刊:作為舞臺上“江姐”的扮演者,您是如何與“江姐”結緣的,這個光輝的人物形象對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金曼:50年前,來自西方的歌劇與中國土地上的紅色故事結緣,催生了中國歌劇的經(jīng)典之作《江姐》。此后50年,無論在歌劇藝術還是在思想內涵上,歌劇《江姐》的影響力無與倫比。
我是從小唱著紅色旋律長大的。我小時候聽廣播,受到《洪湖水浪打浪》《繡紅旗》《紅梅贊》《劉胡蘭》等紅色藝術作品的影響深刻。這些當時所謂的“流行歌曲”,其實都是歌劇作品。
我演江姐快40年了,“江姐”這個人物,在我的藝術和人生之路上起著關鍵影響和提升作用。2000年,我策劃出品和主演的交響清唱劇《江姐》走上舞臺,至今演出百余場,讓《紅梅贊》在全國唱響。我的中國歌劇夢萌發(fā)于《江姐》,2010年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應需而生。
近40年來,江姐的精神從未走遠,一直在我心靈深處。在生命中的不同階段,這些最具高貴人格的偉大靈魂“住在我心里”,我常與之精神對話。所以,在舞臺上,我是“她”,而非“小我”。這個體驗的過程,也是修煉自己的過程。我身上所有的能量,來自和這些偉大人物的“精神對話”,在這個過程中,我不知不覺被滋養(yǎng)。
教育周刊:原創(chuàng)歌劇《青春之歌》是您帶領北大歌劇研究院所推出的力作。請您介紹一下這部歌劇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產生的教育價值。
金曼:2009年,是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紀念五四運動90周年,當時我著手籌備成立北京大學歌劇研究院,我們計劃推出一部中國原創(chuàng)歌劇。那時,我也正在尋找和發(fā)現(xiàn)“中國歌劇本來的樣子”,對我心目中“中國歌劇的氣質”進行最初的描畫。我們梳理出30多個人物和故事,而將《青春之歌》作為發(fā)軔之作,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青春之歌》與北京大學緊密相關。它講述的是抗戰(zhàn)前夕包括北京大學在內的各大高校大學生們在共產黨領導下發(fā)起抗日愛國運動的故事??梢哉f《青春之歌》蘊含的精神和五四精神、北大精神一脈相承。由北京大學創(chuàng)作這樣一部歌劇作品,再現(xiàn)那個時代“紅樓”故事和學子風貌,本身就具有非凡的意義。二是成立歌劇研究院,我把培育全面發(fā)展的中國歌劇人作為初心和使命。這部作品也充分彰顯出育人價值。每個大學生都是正青春的年紀,都在面臨自己的青春選擇,而《青春之歌》的主題可以概括為“青春”和“選擇”這兩個關鍵詞。它反映的是青年選擇將自己的命運同民族危亡和國家興衰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這樣一個主題。我們通過歌劇藝術表現(xiàn)了這個選擇過程,強化了這一時代主題,實現(xiàn)了春風化雨、入耳入心的目的。目前,《青春之歌》被教育部思政司列入高校原創(chuàng)文化精品推廣計劃,已經(jīng)在全國18個省市演出,收到很好的社會效果。
教育周刊:2018年12月12日,在北京大學建校120周年時,您領銜北大歌劇研究院推出的歌劇《北大1918》引發(fā)社會關注。這部作品又產生了怎樣的社會影響力與育人效果?
金曼:《北大1918》是我在學習北大校史時萌生出靈感而創(chuàng)作的。這部作品將當代青年人在成長過程中所面臨的志趣、情感、追求等現(xiàn)實問題,與百年前北大師生們的奮斗求索歷程進行呼應。從歷史中尋找今天關于青春理想的答案,讓青年人找到人生榜樣,讓學者、師者找到行為示范,讓北大思想、北大精神在新時代得到好的傳揚——這是我們創(chuàng)排這部劇的初衷和美好愿望。我希望它成為所有北大新生的入學教育課。每一名北大學子應時刻銘記,讓生命更高遠,和祖國的發(fā)展緊緊地貼在一起。將自己的理想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結合在一起,讓生命綻放光彩。
前不久,我們在北京大學舉辦了“百年回望——中國歌劇的紅色基因”校園思政展。展覽選取《白毛女》《洪湖赤衛(wèi)隊》等中國經(jīng)典歌劇和《青春之歌》《北大1918》等北京大學原創(chuàng)歌劇,全景式展現(xiàn)中國歌劇與“四史”一路同行的發(fā)展印記。我們希望在社會上樹立“歌劇+美育+思政”的理念,并將展演活動不斷推向全國大中小學和貧困山區(qū),讓紅色精神生根開花,實現(xiàn)立德樹人、美育化人的行動目標。下一步,我們將推動《青春之歌》《為你而來——王選之歌》《北大1918》以及新創(chuàng)作的歌劇作品,以不同形式走向社會、走進校園,把我們的“中國歌劇夢”更好地融入“中國夢”,盡情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
教育周刊:作為一名藝術教育工作者,您的教育夢想是什么?
金曼:我能成為今天的我,離不開黨的光輝照耀。我的夢想,就是讓中國歌劇走向世界。這是我正在做、一直在做,未來也一定要繼續(xù)做下去的事業(yè)。
中國歌劇需要立足本土,向中國戲曲、中國民間音樂虛心學習,從而形成中國歌劇的本土化特色。需要鼓勵不同藝術風格的歌劇出現(xiàn)和涌現(xiàn),鼓勵不同歌劇學術思想的產生和存在。近些年,我一直在積極倡導“中國美聲”的概念,在演唱和教學中也始終在探索、創(chuàng)建“中國美聲”學派。我認為中國美聲,是美聲唱法與中國漢語言完美結合,演繹中國的聲樂作品,體現(xiàn)中國民族音樂靈魂和韻味的歌唱方法。中國美聲可以駕馭各種各樣的作品,從歌劇、民歌、流行歌,用美聲的方式可以將作品表現(xiàn)得更加高大上,從而發(fā)揚中國作品,展現(xiàn)中國美聲的獨特魅力。中國美聲將加快中國歌劇走向世界,走向新高峰的步伐。
編輯:位林惠
關鍵詞:歌劇 中國 江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