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閱讀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講述文化大家的故事

2021年06月24日 09:30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講述文化大家的故事

人民政協(xié)網(wǎng)北京6月24日電(記者 謝穎)2021年6月19日下午,《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新書發(fā)布會在北京三聯(lián)韜奮書店美術(shù)館店舉辦。


GetAttachment (2)

抗戰(zhàn)之初,中國文化界的精英云集昆明,時在航空公司任職的古琴大家查阜西與比自己小18歲的才女張充和相識,從此以“四哥”“四姐”相稱,互授古琴與昆曲,“樂人詞家,朝夕晤對”,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箲?zhàn)勝利后的蘇州,查阜西與張充和一家往來密切。張充和甚至在無意之中,發(fā)現(xiàn)了查阜西正暗中為中國共產(chǎn)黨從事地下工作。這樣性命攸關(guān)的大秘密,查阜西也不過隨口叮囑一下,可見相知之深。不久張充和結(jié)婚赴美,查阜西以他留在美國的宋琴“寒泉”相贈,被張充和視為最珍貴的結(jié)婚禮物。20多年后,海外誤傳查阜西死訊,張充和作《八聲甘州》詞以為悼念。未幾,知尚在人世,又作一首,托家人帶給查阜西。數(shù)月后,查阜西病故,張充和作第三首《八聲甘州》,再悼故友。這一琴三詞,是兩位大家畢生高誼的見證?!巴路置髟冢俚迅邩恰钡臅?,就出自第二首《八聲甘州》。

這部近期由中華書局出版的新書,通過大量詩文、日記及口述、未刊手稿等資料,圍繞宋琴“寒泉”與張充和寫給查阜西的三首《八聲甘州》,細致入微地講述了現(xiàn)代琴學大家查阜西與“合肥四姊妹”之一張充和的交往,生動地展現(xiàn)了二人之間跨越新舊兩個時代的真摯情誼。同時,作者將二人之間的交往放置于大的歷史背景之下,描繪了一群現(xiàn)代知識分子在抗戰(zhàn)時期的昆明承繼文化命脈、彰顯文化自信的動人圖景。

本書四色全彩印刷,裝幀精美,隨文配有數(shù)量眾多的重要照片、手稿、書畫,其中相當一部分是首次披露。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附冊以經(jīng)折裝的形式,完美復刻了1940年春張充和抄寫贈給查阜西的昆曲譜《長生殿·彈詞》手卷。這一張充和早期書法作品是第一次面世,長約10米,精美絕倫,非常珍貴難得。

GetAttachment (3)

本書作者嚴曉星長期致力于古琴歷史與文獻的整理與研究,學術(shù)積累豐厚;又曾參與整理即將出版的查阜西文集,并從事編纂查阜西年譜,更兼多位師友助力,接觸核心材料得天獨厚。在撰寫本書過程中,他直接或間接采訪了張充和、查阜西之子查克承、鄭穎孫之女鄭慧等多位當事人,既做到無一字無出處,又細節(jié)豐富,真實可信。該書初稿曾經(jīng)張充和生前認可,張充和的書法弟子、學者白謙慎為本書題簽并作序,稱許“本書的可貴之處便在于字字有出處,堪稱信史”。

出席發(fā)布會的嘉賓既有查阜西弟子、后人代表——古琴家孫貴生、查阜西外孫女閆世宜,也有張充和親屬代表——沈從文長子沈龍朱,他們紛紛表達對此書出版的祝賀,動情地回憶了心目中的老師和長輩,講述了他們不為人知的生活側(cè)面。

與會的趙珩、揚之水兩位學者大力肯定該書的學術(shù)價值,稱其嚴謹可靠,是花了極大功夫辛勤爬梳史料的收獲。作者嚴曉星表示自己最想說的一句話,在本書第149頁:“棲棲一代中”在相當程度上堪稱彭祉卿、查阜西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共同命運,張充和是難得的例外。她遇到的師友,幾乎全都欣賞她,呵護她,最終連上天也眷顧她,讓她在動蕩不安的20世紀,奇跡般地躲開種種浩劫,詩意地安居海外,終其一生。她越是珍惜這樣的幸運,也就越是懂得“棲棲一代”的他們。

主辦方中華書局表示,6月18日是張充和辭世六周年,查阜西生前曾長期寓居于南鑼鼓巷,出版本書,選擇這樣一個日期在距南鑼鼓巷不遠的三聯(lián)韜奮書店美術(shù)館店舉辦新書發(fā)布會,正是為了表達對兩位先生的紀念。


編輯:陳姝延

關(guān)鍵詞:查阜西 張充


人民政協(xié)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