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資訊 評論 藝文 閱讀 非遺 國學 人物 戲劇 國之瑰寶

首頁>文化>資訊

走!一起去博物館里上節(jié)文史課

2020年10月30日 11:51  |  作者:郭冠華 孟麗媛  |  來源:人民網(wǎng)
分享到: 
日前,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中小學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提出明確指導意見,進一步健全博物館與中小學校合作機制,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提升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學習效果。

博物館是保護和傳承人類文明的重要殿堂,是連接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橋梁。彩陶紋飾的含義、甲骨文的演變……書本和課堂之外,孩子們心中的“十萬個為什么”,將在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中找到答案。

縱覽文明脈絡,實踐收獲真知

漫步于國家博物館“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10歲的小學生潤潤對陶塤、箜篌、編鐘等如數(shù)家珍。

講起古代歷史,潤潤言之有物、侃侃而談。這得益于他將文史學習融入到了參觀中:“爸爸媽媽經(jīng)常帶我去博物館,學校每年會組織1-2次集體參觀,一般是去古代中國展廳。很多歷史書上的文物都能在這里看到實物,特別有趣?!?/p>

駐足觀看的小朋友。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另一隊小學生則拿著紙筆寫寫畫畫,不時抬頭觀察展柜中的文物,聚精會神地聽老師講解文物背后的故事。本期研學活動,同學們“走近”了明朝。據(jù)帶隊石老師介紹,博物館研學目的是讓學生更生動形象地了解古代思想、科學和文化等方面的成就,同時梳理單個朝代在歷史發(fā)展中的脈絡和線索,培養(yǎng)全景式的歷史觀。

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博物館青少年教育工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進中小學生利用博物館開展學習,促進博物館資源與課堂教學、綜合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越來越多的學生在博物館這所大學校寓“學”于樂。兩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的《意見》將進一步健全館校合作機制,推進文博資源走進課堂,吸引更多學生走進博物館,在實踐中收獲知識和成長。

探尋歷史足跡,培育核心素養(yǎng)

“通過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方進行了哪些物質思想交流?”參觀甘肅省博物館之前,蘭州大學附屬中學歷史老師錢家鋒為同學們準備了一份“學習任務單”,這是任務單上的第一個問題。絲綢、陶瓷、古籍、錢幣……與以往背誦課本知識不同,同學們在這些見證過古絲綢之路繁榮盛景的文物中找到了答案。

國家博物館展品《齊民要術》。人民網(wǎng) 孟麗媛攝

收獲遠不止于此。一位同學在觀后感中寫到:“件件文物上早已不明麗的顏色、斑駁的花紋、磨平的字跡,并未使它們失去價值,因為那些都是歲月的模樣、歷史的沉淀、文化的傳承?!闭劶拔牟┵Y源進課堂的意義,錢老師說:“真正走進博物館學習不僅能夠增進學生理解課本知識,啟發(fā)其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更是對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熏陶。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是家國情懷,傾聽文物背后的故事,感受中華文明五千年燦爛的發(fā)展歷程,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鑄牢文化自信?!?/p>

作為歷史老師,錢家鋒認為《意見》中“開發(fā)博物館系列課程”尤其亮眼?!巴ㄟ^館校合作、共同開發(fā)博物館系列課程,這類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可能會對學生終身發(fā)展產生重要影響。”針對學生群體,錢老師希望博物館在開發(fā)陳列資源和設計陳列方式時更加注重趣味性、互動性和體驗性,兼顧各學段教育需求。

深化館校合作,促進《意見》落地

“兩部委《意見》的印發(fā)非常及時?!本┙蚣讲┪镳^協(xié)同發(fā)展推進工作辦公室、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主任關戰(zhàn)修表示,自2015年《博物館條例》出臺后,各地博物館都依據(jù)自身條件加大了社教力度,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但始終沒有找到對接學校課堂教育的有效途徑,“《意見》要求在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開發(fā)時結合中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和學校教育教學需要,打通了現(xiàn)階段館校教育的‘任督二脈’?!?/p>

與學生一個人去博物館參觀相比,館校合作是一種更系統(tǒng)、更高效的教學方式?!捌鋬?yōu)勢在于將博物館資源和學校課本知識有機融合”,關戰(zhàn)修講到,《意見》為學校、博物館以及社會機構界定了角色、分配了任務,提供了政策保障。

10月21日,在河北滄州青縣大杜莊中學,講解員為學生講解運河滄州段謝家壩的構造。 新華社記者 王民攝

談及促進博物館資源融入教育體系,陜西省文物局二級巡視員蔡理華表示,當前館校合作長效機制仍有待完善?!啊兑庖姟芬蟛┪镳^活動要注重分齡設計,并針對不同學習階段提出具體要求”,蔡理華解釋說,博物館活動開發(fā)要涵蓋小學、初中、高中不同學段,針對低齡學生側重趣味性和故事性;初中階段側重實踐與體驗性;高中階段則需側重探索性和研究性。

北京中學德育校長劉乃忠認為:“科學博物館有很多蘊含著中學物理、化學知識的展品;以后母戊大方鼎為代表的文物也可以開發(fā)出分別適合小學生和中學生的課程。期待館校進一步打通、銜接,針對不同年齡學生的知識需求點進行深度開發(fā),讓館校合作進一步落地?!?/p>

一個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通過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fā)應用、拓展博物館教育方式途徑、建立館校合作長效機制等,兩部委聯(lián)合印發(fā)的《意見》將進一步加深館校合作,讓中小學生在豐富的文博資源中感受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和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

編輯:楊嵐

關鍵詞:博物館 學生 意見 館校 資源


人民政協(xié)報客戶端下載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