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集·言論集·言論

劉竹可:古典音樂直播成氣候尚待時日

2020年04月24日 14:43 | 來源:光明網
分享到: 

【文化評析】

作者:劉竹可(樂評人)

疫情期間,直播成為許多行業(yè)渡過難關的自救法寶,由此誕生了云看房、云健身、云學習等新業(yè)態(tài),與直播關系似乎較為遙遠的古典音樂家也選擇進入直播平臺。據報道,近日一位豎笛演奏家和他的室內樂團首次以直播的方式與觀眾見面,不過收效甚微,一場直播下來僅獲得162元人民幣打賞。

當然,打賞、觀看量等數據,并不能衡量一場古典樂演出的好壞,不過這也引發(fā)討論:古典樂直播是否會成為趨勢?其實相比于同類型線下演出,古典樂與直播的“親密接觸”稍有些晚。諸如戲曲、民樂等藝術形式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經嘗試大型直播演出,粵劇直播更是已實現(xiàn)在直播間打上實時字幕,以便天南海北的網友理解。近日這場古典樂直播中,一些專業(yè)觀眾不得不通過彈幕“義務科普”,使得這場“云演出”更像是一種公益性質的試水。

古典樂直播能否長遠發(fā)展,首先在于受眾培養(yǎng),需將習慣傳統(tǒng)線下演出模式的觀眾與線上新生代觀眾進行合流。對于喜歡觀看直播的受眾群體來說,古典樂未必是很熟悉的領域,不少人對于古典樂直播更多是出于好奇心理,往往只會驚呼“這架鋼琴真好看”“這首曲子彈得好快”,甚至點進直播間后看個熱鬧立馬就退出了。僅僅依賴觀眾的好奇心無法讓古典樂直播深入人心,相關從業(yè)者有必要在滿足觀眾求知欲上做文章,以輕松愉快的互動方式做好古典樂相關知識普及、打好受眾基礎,在此之上再談室內樂、交響樂的大型直播,若直接“搬運”演出到網上未免有些“簡單粗暴”。

這方面其實可參考國樂領域方錦龍的經典案例。這位被稱作“國樂演奏網紅第一人”的現(xiàn)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最初就是在某平臺直播國樂大師課上圈粉,以傳道解惑的方式推廣傳統(tǒng)樂器樂理,收獲了一批鐵桿粉絲。之后他創(chuàng)作的一些視頻資料又在其他短視頻平臺上產生更大影響,并最終形成現(xiàn)象級傳播。國樂與古典樂,一中一洋,都偏向小眾音樂,也同樣擁有悠久的歷史,借助直播進行展演,要想做出長期穩(wěn)固的成績,文化知識上的傳播工作是一個大前提,不能單純將直播看成傳播形式上的錦上添花或陪襯?!爸辈?”在提供便捷化傳播的同時,其實也對傳統(tǒng)從業(yè)者提出了全新考驗,在某些方面,直播甚至比線下演出的要求更為復雜精細。

正因為古典樂直播的相關經驗不足,疫情期間靠直播解決古典音樂人群體生計問題,恐怕過于理想化。古典樂直播并非是疫情導致的無奈之舉,而是特殊時期加速了古典樂與直播的融合。從市場化角度去看,要想形成成熟的古典樂直播至少還需要一兩年持續(xù)運作。只有當直播受眾群體真正懂得自己在聽什么、看什么,才愿意為古典樂這種藝術形式付費。

至于直播影響古典樂的精英化,這其實是個偽命題。古典樂能夠從宮廷貴族時代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始終得益于傳播技術發(fā)展,比如黑膠唱片、廣播電臺、CD、數字專輯。正因為它伴隨媒介形態(tài)的變化一路高歌猛進,才能吸引更多聽眾走進線下劇場,但古典樂整體的門檻、文化形象、藝術價值并未受到絲毫影響。在互聯(lián)網去中心化特征顯著的今天,與其擔憂直播是否會影響古典樂的精英化,不如更加自信主動一些,借助直播的力量為大眾輸送音樂上的“精英氣質”。

需要強調的是,直播并非古典樂在尋求直播平臺解決燃眉之急,而是雙向扶持。古典樂能夠為直播行業(yè)輸送新鮮、高質量的文化內容,提升直播內容的多樣性,豐富互聯(lián)網文化的多元性。因此,古典樂與直播的融合本身是一種互惠互利的文化業(yè)態(tài)。

《光明日報》( 2020年04月24日 02版)

編輯:董雨吉

關鍵詞:直播 古典 古典音樂 觀眾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