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3位藝術家87件作品“解題”:讓我們重新觀看
中新網(wǎng)重慶7月8日電 (記者 劉賢)“大多數(shù)人現(xiàn)在最習慣看手機。我們的‘觀看’是否缺失了可以靜下心來、長時間認真關注的東西?”8日在重慶王琦美術博物館舉行的“微觀看——三人行藝術作品展”上,策展人、四川美術學院教授王林發(fā)出此問。這場展覽也借3位藝術家的87件攝影、雕塑、油畫作品,讓觀眾“重新觀看”。
王林認為,在視覺資訊,特別是視覺圖像爆炸與泛濫的時代,日常視覺經(jīng)驗的碎片化、動態(tài)化和娛樂化不可避免。“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只有靜下心來,改變?yōu)g覽的慣性,才能讓人們重新觀看。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彭漢欽的雕塑以“小”著稱。在小尺度具象雕塑上的有限夸張和微調變形,顯示了他不同尋常的藝術功力。因為“小”,觀眾在欣賞時或是蹲著、或是彎腰、或是要湊得很近。王林表示,這種俯瞰與貼近的觀看方法,也是彭漢欽雕塑作品產(chǎn)生意義的方式。
“我的作品一般比較小,都是在試圖強調距離感。我認為當有了一定的距離時,往往就能更貼近真實?!迸頋h欽說,他理解的“距離感的產(chǎn)生”采用兩種方式來表現(xiàn)。一是作品在尺度上的縮小,與觀者在視覺上和心理上產(chǎn)生一種距離,即觀看方式的不對等。二是將現(xiàn)實生活進行碎片式羅列、重組與挪用等,造成與現(xiàn)實的距離感來。
攝影家傅文俊的作品則是“數(shù)繪攝影”。他用鏡頭拍攝,也用電腦畫畫,把攝制圖像和繪就圖畫熔為一爐,打破攝影的紀實性和繪畫的風格化。
作為一位女性畫家,胡順香并不以女性題材為生。她告訴中新網(wǎng)記者:“我的很多作品是從我的比較私密的、內(nèi)心的、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往外擴散的。這是我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以及我對世界的理解,通過我這個個體,像個過濾網(wǎng)一樣再次篩選,最后傳達到畫面上的。”
重慶市渝中區(qū)文聯(lián)主席、王琦美術博物館館長鐘志芳說,參展的三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以微觀探尋日常生活與藝術的關系,將日常生活的行為或場景轉化為藝術作品,呈現(xiàn)了人與人的關系、人與物的關系、物與物的關系。
三位藝術家分別提供了重新觀看的不同范本。王林表示,此次展覽希望觀眾能通過作品重新觀看這個世界,有耐心、有品質地“重新觀看”已經(jīng)被浮躁和膚淺“污染”的視覺習慣。藝術恰恰是改變慣性觀看和慣性思維的有效手段。
編輯:楊嵐
關鍵詞:作品 觀看 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