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揭秘上海博物館庫房 看100多萬件國家寶藏如何保存

2018年02月27日 15:55 | 來源:新華網
分享到: 

對于普通公眾而言,博物館的庫房好似禁地。大家可能認為庫房保管員就是看門人,只要管好鑰匙便萬事大吉,殊不知這里面大有學問。今天話匣妹將帶您走進上海博物館,揭開庫房文物保護工作的神秘面紗。

“一杯茶、一張報紙,過一天”,如果這是你想象的博物館保管員的工作,那就大錯特錯了。歲末年初,打開庫房重重大門,年度盤點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

原以為,進了上博庫房就能見到《國家寶藏》節(jié)目中,讓人嘆為觀止的南宋《緙絲蓮塘乳鴨圖》之類的國寶,但現實并未如愿。上博保管部副主任趙岑瑒介紹說:絲織品特別脆弱,不能見光,而且年份比較長了。一級品文物由專庫專柜保存,可不是想看就能看的。

補張資料圖過過癮~

上海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100多萬件,其中珍貴文物14萬多件,因為數量眾多,所以并非全部存放在現有館址之內,還有幾個庫房分散在其他地方。你如果要追問具體在哪兒?保管員的回答恐怕是,保密!

可以告訴大家的是,就話匣妹目之所及,庫房是按照青銅、陶瓷、書畫等不同文物門類和材質,調控不同的溫、濕度來進行保管的。

首先,要保證上博整體的大建筑環(huán)境要盡量恒溫恒濕。其次,在庫房又是一個環(huán)境,每個庫區(qū)保護文物材質是不一樣的,所以它控制的溫濕度是不一樣的,所以每個庫房都有一個溫濕度計的。

上百萬件文物浩如煙海,碰到研究或是布展需要,總共16名文物保管員如何能在短時間內準確找到文物呢?正巧來提取文物的陶瓷研究部研究員張東,指著一張“小白卡”說:要靠每件文物的“戶籍卡”。上面有編碼,跟圖書館似的,房間號、柜號、格號,每件文物都有它唯一的身份證號碼。

按序排列的“小白卡”巴掌大小,一摞摞多得數不清,有的嶄新雪白,是兩天前剛加入的,也有的毛邊泛黃,跨越了半個多世紀。每張卡片上,都有密密麻麻的記錄,每一件文物的提取、移動、流轉情況一目了然。她手上這張卡片印的還都是繁體字,文物名稱為“明執(zhí)旗服役男俑”。

找到文物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驗剛剛開始。查看文物的保存狀態(tài),需要把每一件裝在囊匣里的館藏從柜子里移動到桌上?;蛟S這中間僅僅5米的距離,但每一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guī)范。

用兩個手,不能拿著文物另外一只手在寫字,這不允許。而且拿文物不能夠離開你的身體太遠。如果從這個地方移到另外一個地方,必須要放在囊匣里邊,不能隨意地捧著盒子就走,一定是把囊匣放在車上,平穩(wěn)地運走。

接下來就是打開訂制的囊匣,所謂“探囊取物”,這個平日里看起來再簡單不過的操作,在這里也成了高難度的技術活,不僅需要專業(yè)的知識,還要具備豐富的經驗。保管員告訴話匣妹,能拿陶瓷的都已經是“老法師”了,每件文物的拿取姿勢都因器而異。

進這個庫房能夠拿上文物的人都是經過培訓的,知道怎么拿的,基本上拿瓷器上手,至少要三年時間。像陶瓷,最好拿承重最厲害的、最厚的地方,這樣最不容易損壞。

除了對文物的日常照料,還要配合整理研究、圖像采集、舉辦展覽。。。。。。上博平均每年文物提用總量都在5-6萬件次。把沉甸甸的歷史捧在手上,什么感受?保管部副主任陳菁打了一個比方,“不洗碗的人,不會打碎碗。但天天洗碗的人,要保證一輩子不打碎碗,有多難啊!我們現在做的就是這個活?!?/p>


編輯:楊嵐

關鍵詞:文物 庫房 博物館 上海博物館庫房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