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大英博物館:用“新”的方式續(xù)寫未來

2018年01月11日 17:58 | 來源:中國美術(shù)報
分享到: 

大英博物館是西方世界最重要的博物館之一,擁有西方最大的中國文物收藏。2017年11月,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主要贊助人何鴻卿爵士(Sir Joseph Edward Hotung)一起為大英博物館新改造完成的“中國和南亞藝術(shù)館”(Gallery of China and South Asia)揭幕,而直到近日,新館才正式向公眾開放。

現(xiàn)任大英博物館館長哈特維?!べM舍爾(Hartwig Fischer)主持了博物館的全面改造工作。新的“中國和南亞藝術(shù)館”——原名為“何鴻卿東方文物館”(Sir Joseph Hotung Gallery of Oriental Antiquities)——是改造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不過這次改造當然不是改換一個名字那么簡單。

大英博物館成立至今已逾264年,容納了曾經(jīng)的大英帝國在對外擴張和殖民的過程中掠奪的大量文物,其中以古埃及、古希臘和中國的文物尤為珍貴。近年來,赴英中國游客和留學生數(shù)量激增,大英博物館顯然想用改造的方式建立“更為合理和全面的展線”,從而“討好”這些前來參觀的人,然而這種愿景,似乎有些一廂情愿。

改造后的新館展陳,對中國藝術(shù)發(fā)展史的理解顯然還存在著較大的問題。特別是在展線前半部分——“明代以前的藝術(shù)”中,展品的選擇和擺放都顯得不夠完善。大英博物館官方網(wǎng)站稱,“新館展現(xiàn)了5000年來中國的歷史,從標志性的明代青花瓷、唐代雕像到當代水墨畫,展品將以書法、繪畫、玉器、絲綢和瓷器為特色”。但如果仔細瀏覽一下全部展品,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絕大部分是唐代以后的文物,且歷史過渡也十分生硬突兀,比如從先秦的青銅器展品突然“跳到”了唐代的金銀器。

大英博物館固然“收藏”了很多中國文物中的精品,但文化上的巨大差異,還是讓他們的研究和展示陷入了一個十分尷尬的境地。館方對中國歷史的理解始終顯得刻板而單一——仍停留在對時間概念的強調(diào),如商到周、周到秦漢、漢到唐。他們顯然沒有認識到幅員遼闊的中國還存在著地區(qū)間的巨大差異。近些年來,中國學界在文物發(fā)掘和研究領(lǐng)域的進步,已遠遠超出了當年英國殖民者的水準,除了官方的考古項目,大量的偶然發(fā)現(xiàn)和非官方的考古活動也極大豐富了中國歷史文物體系。隨著中國國力的不斷增強,曾經(jīng)的“去歐美看中國文物”的時代,必將一去不復(fù)返。

據(jù)悉,大英博物館的改造工作還在進行之中,除了剛剛完成的“中國和南亞藝術(shù)館”,展示日本和伊斯蘭藝術(shù)的新館改造也在計劃之中,估計在2018年秋季向公眾開放。


編輯:楊嵐

關(guān)鍵詞:大英博物館 中國文物收藏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