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刻不容緩

2018年01月09日 17:19 | 作者:子 長 | 來源:南方日報
分享到: 

新的一年才剛開始,繼微信、支付寶之后,今日頭條跟著被指“用麥克風竊用戶隱私”。作為互聯(lián)網行業(yè)在國內各自領域的領跑者,三大公司接連在同一個問題上遭遇公眾質疑,其本身就足以說明,公眾在享受互聯(lián)網帶來的各種便利的同時,對個人信息安全的敏感意識也越來越強,再也由不得各方任其“野蠻生長”了。

對網友反映的“和朋友聊天討論西餐廳,今日頭條馬上給你推送西餐相關的廣告和資訊”,今日頭條方面日前回應說,除非用戶明確點擊授權,否則旗下產品都無法取得用戶的麥克風權限,無法收到用戶的任何語音信號,并明確表示從技術上“遠達不到通過麥克風去獲取個人隱私的水平”。拋開技術能力不論,倘若一個互聯(lián)網企業(yè)能像大片里那樣任意調用個人手機麥克風收集信息,而僅僅是為了推送廣告,不僅依現有的《網絡安全法》就很難行得通,而且風險成本也實在太過高昂。因此,在此事上,筆者愿意相信今日頭條的回應。相比之下,此事倒是凸顯了一個更加關鍵的問題:用戶何以在個人信息安全上成了“驚弓之鳥”?

除了接二連三的個人隱私泄露引發(fā)的電信詐騙,以及日常生活中不時要面對的垃圾短信外,個人對信息安全的敏感恐怕更多來自于目前所處的弱勢地位。比如,一提到獲取個人信息,商家經常會說是得到了用戶授權。然而,現實中我們碰到的往往是這樣的情況:如果用戶不開啟地理位置等采集授權,壓根就無法使用,結果所謂的征得用戶同意,變成了“霸王條款”?;蛘呤?,取得用戶授權的“同意”兩個字涵蓋的范圍太廣,對方到底收集了哪些信息,這些信息到底被用于什么用途、流向何處,用戶缺乏足夠的知情權。相應地,一旦出現個人信息被非法使用的情況,也很難查證來源,進而展開有效維權。

這也引起了個人信息與個人隱私極易混淆的局面。眾所周知,個人在瀏覽網頁時會留下“足跡”,在進行網購填寫聯(lián)系地址時則會留下位置坐標,其中很多類似的個人信息甚至是個人在使用互聯(lián)網過程中不得不讓渡的。需要厘清的是:是不是根據個人網購的瀏覽記錄推薦商品就構成了侵犯隱私?在什么情況下可能侵犯個人隱私,或是非法采集使用了個人信息?所以,我們要加大個人信息保護力度,前提是對個人信息進行清晰界定,在此基礎上確認并保障個人對其信息的控制權。參照歐盟等地的個人信息保護經驗,這里的“控制權”,不僅包括采集和處理個人信息需要征得個人明確許可,還衍生出個人信息的遺忘權、查詢和轉移權等。由此,才能對采集和處理者使用這些信息的范圍、流向具體化,施以更加明確的保護。

與今日頭條聲稱的技術上無法通過麥克風獲取個人信息不同,在另一些地方通過后臺查看用戶聊天記錄,企業(yè)宣稱的“沒有權限、也沒有理由”查看,并不等于技術上不能實現。如同對待一些金融、醫(yī)療機構內部人員非法大量獲取系統(tǒng)記錄的個人信息一樣,此時更多應該靠法律制度約束而不是涉事機構的單方面承諾。

受限于我國個人信息法律保護相對分散,且存在諸多需要調整完善之處,法律界關于出臺個人信息保護法的呼聲近年持續(xù)升高。去年12月舉辦的2017年大數據合作與合規(guī)峰會上,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副主任郭峰透露,最高人民法院有意在民法典的編纂中,提出“將人格權單獨成篇規(guī)定在民法分則中,將對自然人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的保護作為人格權的重要內容”。期待立法部門對近期的一系列案例予以高度重視,加速推進立法進程。

編輯:李敏杰

關鍵詞:用戶 保護 力度 信息 刻不容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