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拓片題識再現(xiàn)朱熹《游云谷詩》真跡

2017年12月07日 18:29 | 來源:收藏快報
分享到: 

十五年前, 筆者偶見一份朱熹自書《游云谷詩》書法長卷拓片。朱熹書《游云谷詩》書法長卷分引首、書法(詩及題款)、尾跋三部分。長卷拓片共18頁。首頁為明太祖朱元璋題引首,書“照古騰今”四字,加蓋“洪武御書”??;卷中朱熹自書行草詩文156字(詩129字,題款27字),共10頁半;詩文前后蓋有篆體“高趣”閑章與“熹”印章,還蓋有“河東南轉(zhuǎn)運使印”“晉府口子圖書”“商丘宋犖書畫府印”“宜興世家商丘陳淮書畫之印”“多寶閣”“宣尉使之圖書”等10方篆體、九疊文等印章;卷尾6頁半,歷宋金元明清,有真德秀、劉克莊、李戡、張伯英、黃溍、袁桷、存仁、干文傳、吳廷、宋犖、鮑桂生、李鴻章、鮑源深等13位鉅卿鴻儒品評鑒賞,親自題寫過隸、楷、行、草諸體題識。13人中,吳廷、鮑桂生、鮑源深3人為徽州人。

據(jù)考,南宋乾道元年(1165)四月既望,朱熹與同時代理學家張栻等人同游茂林時,分韻得“?!弊郑磁d作《游云谷詩》并書。朱熹所作“福”韻詩,全文如下(囗為難以辨認字):

仙洲幾千仞,下有云一谷。道人何年來,借地結(jié)茅屋。

想應學長生,寄此樂幽福。架亭俯清流,開徑玩飛囗。

游得名勝還,往往有篇牘。杖履或囗來,共此巖下宿。

夜燈照奇語,曉策散游目。新涼有佳期,群游幾追逐。

從容出門去,急雨遍原陸。云泉增舊觀,怒響震寒不。

深尋得新賞,一簣今再覆。同來況才彥,俊語非碌碌。

所恨老無奇,千毫真浪禿。

乾道元年夏四月既望,同敬夫諸子游茂林分韻得福 

字之什 考亭熹

詩作于朱熹被罷官九年之后,因遭逢衰亂,奸侫當?shù)溃祆湮此炱渲尽?7歲(1156年)罷官歸里后,屢辭朝廷詔命。50歲(1179年)時,應詔赴江西任知南康軍。在家居崇安的20多年中,他為附近山巒的旎麗風光所吸引,以在山野建舍隱居講學著述為樂,還時與友好相聚論學、游山吟詠。據(jù)有關文物專家透露,朱熹《游云谷詩》自書后,曾在朱熹祖居地古徽州被鐫刻成石碑,惜碑石至今不知所終。

《游云谷詩》,朱子全集與詩集均未載。清同治癸酉(1873),鮑桂生看了此卷真跡,經(jīng)查考寫了跋語,說“此詩《朱子全集》不載?!?995年海峽出版社出版的《朱熹傳》和世界朱氏聯(lián)合會會刊發(fā)表的《建陽朱子古跡維修與保護》一文,也都只提到乾道六年朱熹與同窗蔡元定等游覽至云谷,作有《云谷二十六詠》《詠云谷雜詩十二首》。可見《游云谷詩》是朱熹的一首佚詩。

朱熹以探六經(jīng)百氏之奧,尋立身行事之方為己任,一生主要致力于學術上鉆研、著述、講學。他的書法雖作為余事,但造詣亦不淺。其書法有端嚴謹重,圓勁多姿;有鋒藏勢逸,簡澹淳古;也有縱筆馳驟,無意求工。在被收錄于單帖、叢帖,摩勒入碑、入聯(lián)的書法作品中,大多是行楷?!队卧乒仍姟窞樾胁萁Y(jié)合書帖,這是他36歲時的精進之作,用筆皆中鋒,用墨多潤少枯,運筆或藏或露,或提或按,或張或馳,隨意揮灑, 極能表現(xiàn)朱子書法出以自然的風格。歷代收藏此卷的書法大家有很高評價。南宋真德秀評此卷“書宗魏晉,雄秀獨出,自非國朝四家所可企及”“超忽變滅,神妙莫測,其顛旭狂素之流亞歟”。

從此卷題識中,可得知朱熹墨跡一直被歷代文人墨士視為珍寶。元文學家、書法家袁桷說,其墨跡“流傳至今者,片簡尺素,人爭保惜,珍如瑤珣?!薄队卧乒仍姟氛孥E輾轉(zhuǎn)流傳,有文記載的達700余年。始為公元1235年以前南宋大臣、著名學者真德秀所收,不知何時何因流落河北。元至元十七年(1281)李戡事至燕京,從張春官的從兄退盒手中購得,如獲連城之寶,請良工重裝后藏入莢笱,不肯給墨林子一見。也還是元代,禮部尚書于文傳薄游婺源,又以重價購得此卷,成為其寶藏之物。嗣后,卻為內(nèi)府所有,直至明隆慶六年 (1572),國庫經(jīng)濟恐慌,以文房古玩代公侯月俸,此卷始出天府。萬歷十一年(1583)歲末,劉延伯在京都購得此卷,以賞嗜古之憂,竟觀至五鼓方固鎖深藏。他罷官歸里仍帶在身邊,收藏幾近40年。病危之時,還關心此卷如何保藏,在遺書中說:“吾兒不學,不足嗣吾志,敬以諸珍答謝知音?!碑敃r,居于京都的徽州富商——余清齋主人吳廷, 是他交往甚深的收藏家,又曾貸其古玩近千金,所以要將此卷償與吳廷。他恐為人侵匿,還托汝南王思延將軍代為轉(zhuǎn)交,時在天啟元年 (1621)。到了清代,此卷也幾經(jīng)流傳??滴跛氖辏?704),精鑒賞、富收藏的書畫家宋犖購得此物,審定為真跡,決定家藏永保,結(jié)果也未為子孫所保。同治十二年(1873)二月又成為江蘇淮陰鮑桂生珍藏之物;同年八月,李鴻章、光緝甫向鮑桂生借來此卷真跡摩勒入石,嵌置京城(今北京)全皖會館,以志先賢手跡。之后此卷真跡便不知所終。后京城全皖會館幾乎全被拆除,此卷碑版石刻是否存世,亦屬不知。

此卷是否收錄于法帖之中,鮑桂生查考過后雖曾說:“朱子此卷與米襄陽《寶章待訪錄》、趙吳興《汲黯傳》同時所收。”但未言明收于何帖。據(jù)查,收錄朱熹書法的寶賢堂、戲鴻堂等法帖中并未有此卷,當代出版的《宋朱熹書翰文稿》《朱子翰墨》《朱子遺墨》亦未收人,這是朱子一卷佚帖,或是收錄于其他法帖中,尚有待查考。 

題識該書法長卷的吳廷(1573-1627),一名國廷,字用卿,明未歙縣西溪南人,富商,博古善書,雅好收藏,蓄晉唐名跡與宋元精品甚富,曾由董其昌、陳繼儒精心鑒定,并代編選,于萬歷年間二十四年(1596)由邑人楊名時摹刻勒石,至萬歷四十二年始成,名曰《余清齋帖》。其中正帖16卷,續(xù)帖8卷,共24卷,集晉、唐、宋三代名跡,精品頗多,勾勒極佳,為明代著名法帖,為中國書壇藝術珍寶。

鮑源深(1821-1884),字華潭,號穆堂,晚年又號澹庵。鮑桂生在晚清間任過觀察使,故人稱“觀察公”。鮑源深稱其“家筱珊觀察公”,“筱珊”可能為其字或號,他與鮑源深不僅同鄉(xiāng)且同宗。

清嘉慶進士,任過侍講學士、通政司副使的鮑桂星(1764-1826),字雙五(又字覺生),是歙縣巖鎮(zhèn)人。鮑桂生疑與鮑桂星同族同輩。舊時,淮陰是徽商經(jīng)營的一大據(jù)點,鮑桂生自稱“淮陰鮑桂生”,有極大可能是其先祖因經(jīng)商而占籍淮陰。


編輯:楊嵐

關鍵詞:朱熹 游云谷詩 鮑桂 真跡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