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國企·民企>深·觀察深·觀察
一個老飯盒見證的中國鐵路之變
新華社西寧10月5日電 題:一個老飯盒見證的中國鐵路之變
新華社記者趙雅芳、侯德強
9月28日下午13時整,27歲的火車司機張海洋拎著一個表面坑坑洼洼、底部已有些發(fā)黑的“腰子”樣式的老飯盒,登上格爾木至拉薩的列車機車。他隱約記得,這是他第100趟值乘列車,卻說不清這是手里的“腰子”飯盒第幾次踏上中國鐵路之旅。
“這個飯盒是我爺爺當火車司機時用過的,后來又陪我父親行車二十多年,現(xiàn)在也成了我出車的標配?!?張海洋說,“腰子”飯盒的年齡比他還要大。
“腰子”飯盒為鋁制,因形似豬腰子而得名,曾是蒸汽機時代火車乘務的必備用品,方便司機等在行車途中用鍋爐或機車蒸飯箱加熱。
1958年,張海洋的爺爺張緒興在蘭州鐵路局參加工作,18歲的他成為新中國第一代鐵路工作者,從學員、司爐工、副司機,一直干到指導司機。
“我到鐵路工作的那一年,甘肅剛通火車不久,青海、新疆、西藏都沒有通火車?!?一談起鐵路和火車,78歲的張緒興神采飛揚,邊說邊用手指比劃?!拔乙姷降牡谝淮羝麢C車是解放型,之后又引進了美國和蘇聯(lián)的機車,但是蘇聯(lián)的機車太笨重了,后來國產(chǎn)的前進型要靈巧得多。”
提起蒸汽機時代的工作,張緒興記憶最深的是常常磨破的鞋底和漫進鼻腔的煤灰味兒。
他說,做了十幾年司爐工,鞋底不知道磨破了多少次。
“跑一趟車要不停地填煤,有時候一趟就要燒掉20噸煤,來回踩送風口,鞋底經(jīng)常磨穿。”那時候物資匱乏,張緒興就用通風管的膠皮補鞋底,補了一層又一層。
因為工作扎實出色,1976年張緒興當上了司機,也如愿成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1980年晉升為指導司機。
“我工作的那個年代,機車跑得慢,只有30公里每小時。吃飯也不方便,想要熱飯菜,只能用爐鉤勾著‘腰子’飯盒在鍋爐里熱,經(jīng)常連一口熱飯都吃不上。但是我們工作都很踏實,勤勤懇懇?!睆埦w興說。
1990年,50歲的張緒興從格爾木機務段退休。與火車打了半輩子交道,突然停下奔波的腳步,他難免有些不適應,更舍不得放下陪伴了他數(shù)十年的檢車錘和“腰子”飯盒。
令他欣喜的是,這一年,兒子張宜敏從格爾木工務段調(diào)到機務段,當上了火車司機學員,孫子張海洋在同年1月出生。
兒子和孫子都能成為火車司機,這是張緒興當初怎么也沒想到的。
1994年10月1日,張宜敏擔當司機乘務的第一天,張緒興把檢車錘和“腰子”飯盒送給了兒子。
“當時我囑咐他,過去的日子那么艱苦,你爸沒有怕,工作干得很出色,現(xiàn)在工作環(huán)境好了,你要踏踏實實干,干得比我更出色!”說起“腰子”飯盒的第一代“傳承”,張緒興仍記得十分清晰。
帶著父親的教誨和“腰子”飯盒,張宜敏從學員干到司機,23年間安全行車162.8萬公里,是青藏鐵路公司機車乘務員安全最高紀錄保持者之一。
張宜敏告訴記者,他從擔當司機起就駕駛內(nèi)燃機車,從東風4、東風8B到和諧內(nèi)3,機車的功率大了,性能好了,操作也越來越智能化、人性化。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鐵路工程技術(shù)的提高,機車更新?lián)Q代,鐵路線路四通八達,曾經(jīng)被國外稱為“不可能修出鐵路”的格爾木至拉薩段于2006年7月順利開通鐵路,目前已安全運行11年。
2015年,張家第三代火車司機張海洋走上崗位,這時,中國鐵路交通又有了跨越式的發(fā)展。用張海洋的話說,就是“西寧通動車了,鋼軌變無縫了,坐車開車都能吸氧了”。
在格爾木至拉薩段司機崗位工作2年多來,張海洋已帶著“腰子”飯盒安全行車達3.6萬公里。
“檢車錘是提醒你火車司機的安全責任,‘腰子’飯盒是讓你不要忘記過去的艱苦工作”——張海洋牢牢記著爺爺和父親的囑咐。
看著那個歷經(jīng)滄桑的飯盒,張海洋對記者說:“跟著我們家跑了這么多趟火車,有的地方也破損了,但是我補一補會一直用下去。以后我還要帶著它去開動車、開高鐵?!?/p>
編輯:劉小源
關(guān)鍵詞:飯盒 司機 鐵路 火車 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