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黨派·聲音>統(tǒng)一戰(zhàn)線 統(tǒng)一戰(zhàn)線

陸朝陽:當下需要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2017年05月05日 14:42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陸朝陽:當下需要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中國青年報》專訪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


陸朝陽

陸朝陽


5月3日,中國科學家向世界宣布:世界上第一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誕生了!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潘建偉及其同事陸朝陽、朱曉波等,聯(lián)合浙江大學王浩華教授研究組攻關突破的成果。與此同時,35歲的陸朝陽收到了又一條消息——他榮獲第21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

“很榮幸獲得這份榮譽,這是對潘建偉團隊工作的肯定,體現(xiàn)了國家對科技工作者的重視?!标懗柹砩嫌兄黠@的中科大人的氣質,他們低調、內斂、安靜、執(zhí)著,在談起科研成果時,習慣“回避”個人的功勞,將“團隊”的貢獻放在首位。

在量子物理研究領域,這是一個舉世矚目的年輕團隊。2016年,代表中國自然科學領域最高獎項的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在萬眾矚目中揭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彭承志、陳宇翱、陸朝陽、陳增兵為主要完成人的“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團隊獲此殊榮。值得一提的是,該團隊的成員均為70后、80后青年科學家。

陸朝陽結緣量子,始于2003年的秋天。2000年,陸朝陽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物理系。大三時,正在選擇碩士研究方向的他,在一次校園聚會上結識了歸國不久的潘建偉老師。當潘建偉向一批本科生描繪起奇幻瑰麗的量子世界時,陸朝陽立馬受到了感召,隨后,已經取得校內研究生保送資格的他,放棄了原先的微電子專業(yè)方向,改為從事量子物理研究。

光子,或被稱為“光量子”,是電磁輻射的最小的基本單位。在量子世界,光子具有很多人們所熟悉的物理世界里不存在的奇妙現(xiàn)象。比如,一個光子可以同時處于不同狀態(tài)的相干疊加態(tài)。兩個光子可以處于一種稱為量子“糾纏”的狀態(tài),它們之間不管相距多么遙遠,存在著被愛因斯坦稱為“鬼魅般的相互作用”的效應。有趣的是,就是這些奇妙的規(guī)律,使得并行的、比經典計算有指數(shù)級加速的量子計算成為可能。

2008年,陸朝陽走出國門,進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轉向固態(tài)量子光學的研究。在此期間,他首次實現(xiàn)了單電子自旋的非破壞性測量,為固態(tài)量子計算解決了基礎性難題,該成果發(fā)表在《自然》雜志上。2011年年初,即將博士畢業(yè)的陸朝陽成為入選比例僅有1%的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的研究員。陸朝陽坦言,他與潘建偉老師有一個“君子之約”,學成后立馬回歸,報效國家?!芭死蠋熤运臀页鰜?,是他對于團隊建設的提前‘布局’,讓我們了解、學習國際最前沿的技術,把新的理論和方法帶回國?!?/p>

陸朝陽的手機里至今保存著潘建偉發(fā)來的一條短信。2009年的一天,潘建偉在北京參觀完“復興之路”主題展后,給大洋彼岸的學生們分別發(fā)去了短信:“希望你們努力學習,早日歸來,為民族復興作出貢獻!”

對于自己的回歸,陸朝陽始終覺得,沒有什么好“煽情”的。他在與學弟學妹交流時常常表達這一觀點:“同樣做一項科研,如果能在國內做,就算更艱苦些,為什么不回去做呢?那樣更有成就感?!?/p>

在他看來,今天中國的科技發(fā)展水平,與錢學森、郭永懷等一批知識分子歸來的那個百廢待興的時代,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自己置身的這個學術團隊無論在學術水平、還是在實驗條件上都處在世界領先水平?!芭死蠋焾F隊已經形成人才回流效應,在這一領域,真正一流的學者都被吸引回來了?!?/p>

陸朝陽、陳宇翱、彭承志等青年學者紛紛全職回歸潘建偉團隊,他們對光量子操縱方法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系統(tǒng)地發(fā)展了多光子糾纏操縱技術,并創(chuàng)新性地應用于量子通信、量子計算等多個研究方向,引領和推動了多光子糾纏干涉量度學的發(fā)展,取得了廣域量子通信和光學量子信息處理等領域的系統(tǒng)性關鍵突破,并將量子保密通信技術真正帶入實際應用。

如今,位于中科大量子工程中心一樓大廳的顯著位置,銘刻著著名物理學家、中科大近代物理系首任系主任趙忠堯生前的一段話:“回想自己一生,經歷過許多坎坷,唯一希望的就是祖國繁榮昌盛、科學發(fā)達,我們已經盡了自己的力量,但國家尚未擺脫貧困與落后,尚需當今與后世無私的有為青年再接再厲,繼續(xù)努力。”

和許多青年科學家一樣,陸朝陽每天路過此處,都會思緒萬千。“做學問需要頂天立地,在基礎理論研究中進行最前沿的探索,把成果轉化為實際運用,服務經濟社會的發(fā)展。”陸朝陽說,“這個時代需要仰望星空的年輕人,我們應當勇于擔當,甘于堅守?!?/p>

編輯:李晨陽

關鍵詞:科學家 量子物理 潘建偉 團隊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