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啟動修繕公募

2016年12月01日 10:28 | 作者:沙璐 | 來源:新京報
分享到: 

墓地由清政府出資興建,是中國留存海外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募集目標金額為40余萬人民幣

在英國東北部港口城市紐卡斯爾的圣約翰墓園,有兩座墓一人高的黑色墓碑上鐫刻著醒目的漢字:“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侯官縣陳受富之墓”、“大清故勇福建福州府閩縣陳成魁之墓”。這個墓園里共有五座這樣的中式墓碑,與本地人的墓碑相背而立、東望大海遠眺故鄉(xiāng)……


位于英國圣約翰墓園的五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地,各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本組圖片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  位于英國圣約翰墓園的五座北洋水師水兵墓地,各有不同程度的損毀。 本組圖片 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


英國圣約翰墓園,已倒塌的水兵墓地。英國圣約翰墓園,已倒塌的水兵墓地。

墓碑下葬著光緒年間清政府派去英國接收艦船,但不幸因病去世的5位北洋水師水兵。經(jīng)過120年的風吹雨打,墓碑已經(jīng)破損甚至倒塌。昨日,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宣布,正式啟動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地的修繕公募,目標金額為40余萬人民幣。

歷經(jīng)120年 墓碑損毀嚴重

今年5月,一名中國留英學生發(fā)現(xiàn)了五座位于英國圣約翰墓園的中國墓碑,并發(fā)微博描述了這些墓碑的現(xiàn)狀。

這一發(fā)現(xiàn)引起國家文物局的高度重視,之后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承接修繕事宜。9月底,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派文物修復專家赴紐卡斯爾實地勘測,形成了符合兩國文物保護標準的修繕意見。

據(jù)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理事長勵小捷介紹,五座墓地葬著的是北洋水師的五位普通水兵,分別為袁培福、顧世忠、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

勘測發(fā)現(xiàn),五座墓位于墓園的J場地(非教徒墓地),從北向南依次是:陳受富墓(39號)、顧世忠墓(36號)、袁培福墓(35號)、連金源墓(34號)、連成魁墓(438號)。一百多年過去,五座墓碑都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錯位、斷裂、風化等損壞,其中三座墓碑倒塌多年,急需修繕。

參與現(xiàn)場勘查的北京國文琰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心總工張榮告訴記者,39號墓與438號墓情況相似,墓碑保存較完好,但墓碑基礎(chǔ)沉陷,整體向北側(cè)傾斜,有傾倒威脅。另外三座墓則已經(jīng)完全倒塌,需要在穩(wěn)固基礎(chǔ)后,對碑體進行加固、重裝,補配缺失構(gòu)件,并恢復墓池。

墓地由中國募捐維修合情合理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北方企業(yè)家協(xié)會在協(xié)助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于紐卡斯爾市檔案館查詢墓地的相關(guān)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五座墓地中的三座(編號34、39、438)在1887年6月30日,由一位署名為“Fong Yah Jang”的人士所購買,共花費15英鎊。資料還顯示,墓地屬于中國政府(Chinese Government)所有。

“當時的15英鎊相當于在當?shù)刭徺I半棟小別墅的價格?!?英國北方企業(yè)家協(xié)會創(chuàng)會人徐雷介紹。

另外兩塊墓地的產(chǎn)權(quán)資料還在查找中,不出意外應該和這三塊墓地的性質(zhì)是一致的,張榮介紹說,“目前發(fā)現(xiàn)的中國在海外不可移動的文化遺產(chǎn)很少?!?/p>

勵小捷表示,墓地是當時清政府出資興建的,屬于中國政府的“飛地”,是中國留存海外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由中國募捐維修,可謂順理合情。

■ 追問

1 五位水兵為何葬于英國?

這五名北洋水師的普通水兵為何會埋葬于萬里之外的英國?

新京報記者了解到,1881年和1887年,清政府分別派員到英國接收在此訂購的軍艦,袁培福、顧世忠、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5位年輕水兵因病客死他鄉(xiāng)。

袁培福、顧世忠二人于1881年赴英接收“超勇”和“揚威”兩艘巡洋艦,連金源、陳成魁和陳受富則在六年之后的1887年赴英接收“致遠”和“靖遠”兩艘巡洋艦。1911年,海軍名將程璧光率“海圻”號巡洋艦,前往英國參加英王喬治五世加冕典禮時,專程前往圣約翰墓地吊唁這五位烈士,并重修了墓碑。

不過,勵小捷說,由于這五位普通水兵軍階較低,目前尚未查到關(guān)于他們的更詳細背景資料。

2 五座墓地將如何修繕?

張榮介紹,水兵墓是中國近代史中以北洋水師強國強兵為代表的洋務(wù)運動的重要歷史遺物,也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后軍工發(fā)達、全球貿(mào)易的重要歷史物證,價值重大。

“水兵墓殘損嚴重,存在繼續(xù)破壞的威脅隱患,應立即實施搶救性保護。”張榮表示,修繕不僅應該符合英國當?shù)剡z產(chǎn)保護的程序與原則,還應該符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2015)中“不改變原狀”“最低限度干預”與“使用恰當?shù)谋Wo技術(shù)”原則。修繕工程應保證質(zhì)量,確保文物安全,并應考慮工程完成后的維護工作。

據(jù)了解,修繕包括對所有墓碑的基礎(chǔ)加固,對傾倒破碎的34、35、36號墓碑的補配、修補、歸安,對39、438號墓碑的扶正維護,修復所有的墓池等工作。預計預算總計47936.26英鎊,約合409797.50元人民幣。

■ 背景

五墓碑見證中國近代海軍的建立

十九世紀末,清政府內(nèi)洋務(wù)派掀起“洋務(wù)運動”,購軍械、興實業(yè)、辦學堂,史稱“同光新政”。而洋務(wù)運動最重要的一個舉動就是建海軍、強海防。1875年至1884年的十年間,清政府共擁有64艘軍艇,5000多名海軍官兵。其中大量船舶由英國、德國購買。

1881年,清政府派員赴英國造船廠接收“超勇”“揚威”兩艘軍艦。1887年再次派北洋水師官兵到英國等待“致遠”“靖遠”兩艦交工。當年7月,兩艦相繼完工并順利通過航試。9月,前來接艦的鄧世昌、葉祖珪分別管帶“致遠”“靖遠”兩艦,德國建造的“經(jīng)遠”“來遠”兩艦也同時會合,四艦一起返回中國。兩個月后,各艦抵達天津大沽,北洋艦隊就此正式成軍。八年后,1894年甲午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北洋水師覆滅,洋務(wù)運動以失敗告終。

這五座墓碑是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師購買巡洋艦,建立中國近代海軍的見證,也是洋務(wù)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見證。

編輯:陳佳

關(guān)鍵詞:在英北洋水師水兵墓 啟動修繕公募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