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按照自己的方式去“放縱”一下青春

2016年11月11日 17:16 | 作者:黃帥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分享到: 

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青年已經把“間隔年”當成畢業(yè)后的美妙選擇多年后,終于有一些中國青年喊出了“慢就業(yè)”的口號。聽聞此種現象,有些人嗤之以鼻,認為年輕人沒有責任心,甚至稱之為“垮掉的一代”,對此,我不敢茍同。我甚至有一些欣喜與快慰,“慢就業(yè)”恰恰是年輕人就業(yè)觀念多元化的體現,也是他們擁有獨立判斷力、執(zhí)行力的表現。

與一些人的偏見不同,目前選擇“慢就業(yè)”的年輕人,大多有其能自洽的邏輯。要厘清幾個概念:“慢就業(yè)”不等于“不就業(yè)”,更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失業(yè),而是在沒確定自己職業(yè)生涯方向時,不著急作出盲目的選擇?!奥蜆I(yè)”中多數人是不盲目就業(yè),少數人是找不到工作而待業(yè),其顯現出的是就業(yè)環(huán)境的改變和就業(yè)觀的代際差異。

直到上世紀末,大學生畢業(yè)還包分配,這就給很多人一種印象:只要我考上了大學,就一定有工作,好好表現或許還能分配到好工作。而一旦分配到工作,不會輕易更換。這種計劃經濟時期的思維方式,在市場經濟大潮中早已不適應。盡管近年出現了大學生就業(yè)難的諸多現象,讓不少人就懷念舊時代的穩(wěn)定,但更多人開始接受更為自由,也可能更為艱難的職業(yè)選擇。

一些“慢就業(yè)”的年輕人,或者選擇去義工旅行,做公益;或者自主創(chuàng)業(yè);哪怕只是“家里蹲”,只要其家庭經濟條件允許,這是其個人的選擇。我有一個高中朋友,大學畢業(yè)后“家里蹲”3年。這3年里,他每天從事英文翻譯,看似“不務正業(yè)”,實則極有主見。他靠著長期的積累和天賦,現在做同聲傳譯,收入已遠高于當年那些勉強找到了不喜歡的工作的人。

“成功只有一個,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過一生”。作家當年明月曾這樣以徐霞客的故事,反諷了明朝史上無數與俗世同浮沉的人。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里,徐霞客式的人物往往不被認同,但是現在,做一個自由獨立的“徐霞客”,正被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受。

“我想開一個面包房”“我想開一個花店”“我想做歌星”“我想當編劇”“我想去環(huán)游世界”……這是很多人少年時代的夢想,為了這些看似不著邊際的夢想,嘗試一下“慢就業(yè)”有何不可?

編輯:劉小源

關鍵詞:慢就業(yè) 間隔年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