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收藏·鑒寶>資訊資訊

馮善書:審美多元化是市場成熟的標志

2016年10月19日 10:30 | 來源:鳳凰藝術
分享到: 

前不久,杭州G20峰會接待酒店懸掛的一幅中國畫牡丹圖,在藝術界引起軒然大波。

曾梵志崔如琢等當代畫家的作品在拍賣行創(chuàng)下天價成交紀錄以來,美術鑒賞人士的敏感神經(jīng),頻繁受到一些高曝光率作品的挑動和刺激。筆者在社交媒體上聽到的對這幅作品最不滿意的聲音是:“這類地攤貨,怎么就堂而皇之地登上了頂級會議廳,成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如此庸俗低劣的制作,簡直是丟盡了中國人的臉!”


u=3658132897,3445780792&fm=21&gp=0


不過,也有一些朋友問筆者:“這不就是一幅我們平時在賓館、飯店、客廳和其它許多公共場所接待室,都可以遇見的那種流行畫體嗎?背后代表的藝術范式和審美形態(tài)在國內(nèi)可謂家喻戶曉,為什么在市場上和社會上已經(jīng)普遍被人們接受的東西,突然遭到這么多人的抵制?”

坦白來說,不管評論者對這幅牡丹持何種審美意見,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在當前國內(nèi)書畫市場上,可能有一半以上的投資者和收藏者,會不約而同地主動選擇為這幅牡丹代表的那類審美形態(tài)站臺。它不僅是當代中國畫創(chuàng)作的流行體,而且暗合著這個時代大多數(shù)人群的藝術審美標準。

究竟什么樣的書畫作品才能叫藝術,同時代表著高品位和高格調(diào)的審美形態(tài)?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中國書畫作為文化商品進入交易市場雖然早已萌芽,但遠遠達不到像今天這樣成行成市的繁榮景象。在藝術品還沒有走向產(chǎn)業(yè)化的年代,書畫是滿足皇家貴族、文人商賈等社會小眾群體精神需要的文化品,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花錢去購買和收藏那些具有藝術價值和經(jīng)濟價值的書畫作品。相對應的是,評估和認定一幅書畫作品藝術價值的話語權,也掌握在這部分社會精英的手上。

上世紀90年代以降,中國的藝術品市場獲得空前發(fā)展,短短十多年,市場規(guī)模就達到了可以直接跟美國這樣的藝術品大國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時也瓦解了延續(xù)數(shù)千年的藝術審美標準掌握在精英階層的話語格局。在今天,收藏不再是有錢人的游戲,而是每個人追求精神富裕的一種方式。過去由精英主導的書畫收藏,逐步轉(zhuǎn)變?yōu)橐源蟊娛詹貫橹鲗У男履J健?/p>

俗話說,有什么樣的需求,就會有什么樣的市場。因為大眾買家取代精英成為了這個市場上的主力買家,他們的交易行為直接推動了一些精英眼中比較低劣庸俗的藝術范式,成為了社會主流審美認可的流行體。

話又說回來,精英階層從來不會放棄他們對藝術審美標準的話語權,哪怕他們向社會公眾提出的審美建議,早已被如日中天的藝術品商業(yè)所忽視。然而,對于“什么樣的美術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形態(tài),既吻合我們的民族文化和時代精神,又能夠擊中大眾審美的痛點,贏得市場的尊重”,當代美術界從來就沒有停止過探索和討論。

只不過,在這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理想答案的時候,那些寄寓著富貴吉祥、幸福安康和升官發(fā)財?shù)拿篮迷妇?、轉(zhuǎn)型期間在社會有著更廣泛需求的民間藝術,卻開始大張旗鼓地在全國各地登堂入室。

誠然,中國的學院派畫家深受傳統(tǒng)文人畫審美形態(tài)或精神形態(tài)的影響,清人《二十四畫品》定義的那些所謂“平和、中正、超逸、深幽、靜穆、高古”等典型藝術范式,雖然在一些精英階層看來代表著文雅、高貴的精神品質(zhì),但是,擁有更大群體規(guī)模的大眾收藏者,似乎聽不懂、看不懂這些過于抽象的審美標準,在他們的眼里,審美形態(tài)或許只存在選擇的不同,而并無高低、雅俗、文野之分。

由此看來,在藝術審美標準上,大眾與精英的博弈才剛剛開始。大眾仗著人多,可以調(diào)整市場的需求結(jié)構,對上游的藝術家進行利益綁架,從而影響他們的創(chuàng)作行為。而精英階層,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識優(yōu)勢、學術資源優(yōu)勢、輿論平臺優(yōu)勢和集中資本優(yōu)勢,對行業(yè)進行理論灌輸和輿論引導,從而樹立代表精英階層審美觀念和精神訴求的審美形態(tài)。

筆者作為一個作壁上觀的專欄作家,唯有勸大眾收藏者多點補充理論知識、積累審美經(jīng)驗,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品位,否則,你那滿屋子花花綠的字畫,永遠只能是流水線上出來的毫無藝術含量的復制品。同時,我也要勸精英階層快點放下架子,拋棄以往在藝術審美上的傲慢和偏見,少一點孤芳自賞,多一份包容開放,以接地氣的語言來向大眾提出審美建議,否則,那些沒有社會基礎的高貴永遠只能被束之高閣,得不到市場的承認。

編輯:陳佳

關鍵詞:馮善書 審美多元化 市場成熟的標志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