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銳評 銳評

教育的溫情與無情

2016年08月19日 10:32 | 作者:周潛之 | 來源:光明網(wǎng)
分享到: 

近日,有家長向媒體反映,北京幼兒園的小朋友中班開始要求用筷子吃飯,寶寶的壓力很大,有的孩子學習用筷子手都磨紅了。而有的孩子因為用不好筷子,竟然畏懼在幼兒園吃飯。因為擔心孩子在幼兒園餓肚子,一些“80后”爸爸媽媽十分心疼。

這樣的事情,即使媒體不報道,每天也都在發(fā)生著。與這些父母心疼孩子的溫情相比,武漢有一個父親則顯得“冷血”很多:新聞上說,為訓練自己4歲的兒子(正好是幼兒園中班),他讓孩子每天跑步3000米,日復一日從不耽擱,并且經(jīng)常洗冷水澡,時不時還參加一下18公里的徒步。而且,這還只是一個開始。

胡適先生曾經(jīng)說過,看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只要看看他們?nèi)绾螌Υ龐D女和兒童就可以了。顯然,從以上兩則新聞中,我們看到的景象是分裂的,一面是溫情脈脈的心疼,一面是冷酷無情的折磨。到底哪一種是文明,哪一種是野蠻?似乎不能從表面看到答案。

盡管在情感上不太好接受,但“童年”跟“退休”一樣,是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無憂無慮、受到父母愛護、無沉重責任壓力、不需要為生計勞作、游戲玩耍時間充裕……這是我們對于童年普遍的美好想象。

但孩子除了吃喝玩,是不是就真沒事干了呢?非也,他們這段時間承擔著學習生存、繼承文化、掌握知識的重要任務。我們中國人對子女的普遍期待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擔著代際上升的期待。最近,日本、英國在進行多年的“快樂教育”實驗之后,驚訝地發(fā)現(xiàn),學生們的普遍素質(zhì)和能力在大幅降低,很多人開始反思“縱容他們散漫的天性,這對于孩子的未來是殘忍的”。

但我們也得看到,教育的復雜性決定了,我們對于子女的教育不僅是功利化的成“龍”成“鳳”,還有更為豐富的成“人”。飽滿的情感、對世界的好奇、獨立生活的能力、為人處事的態(tài)度,這些對于個人的成長有時候顯得更為重要。在印度電影《三傻大鬧寶萊塢》中,電影借男主角質(zhì)疑本國教育說:“當老師提問時,你們興奮嗎?好奇嗎?為學到新知識而激動萬分嗎?沒有人,你們?nèi)枷萑肓睡偪竦母偁?,即便你得了第一,這種方式有什么用呢?你的知識會增加嗎?不,增加的只有壓力,這里是學校,不是壓力工廠。就算馬戲團的獅子,在皮鞭的威懾下也能學會坐在凳子上,但你會稱這只獅子是受過良好訓練還是良好教育呢?”請允許筆者完整引用這段臺詞,因為他說得太好了。

里約奧運會上,“移動的表情包”傅園慧深得公眾喜愛,自由、隨性、親和的她雖然賽場上拿的是銅牌,卻成功摘得了媒體和公眾關注的“金牌”。她的父親傅春昇談起對她的教育時說:“從小就教育她要活得開心,快樂地過好每一天?!瓘膩砭蜎]想過要讓她拿金牌,拿冠軍,那些東西,哪有讓我女兒過得開心來得重要?!备祱@慧的意外走紅,讓我們欣喜地看到,整個社會對于飽滿人格的評價越來越高,一個人即使沒有達到人們期待的巔峰,但只要有人格魅力,一樣會受到贊揚。

回到開頭,“虎媽”“鷹爸”似的訓練確實顯得苛刻,但對于孩子的培養(yǎng),也不總是順其自然就能達到目標。畢竟,從來沒有哪一種系統(tǒng)化的知識可以輕輕松松就能學到。沒有人天生會用筷子,快樂的傅園慧也曾雙手老繭。教育是一件辛苦的事,不僅對于教育者,對于被教育者來說更是如此。只不過,真正完善的教育,應更側重于人格培養(yǎng)。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幼兒園 用筷子 教育 溫情 無情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