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書畫·現(xiàn)場>訊息訊息

壽山石印章發(fā)展及明清印章辨?zhèn)蔚乃膫€著眼處

2016年08月03日 15:52 | 來源:藝術網(wǎng)
分享到: 

和時下熱火朝天的瓷器、書畫收藏相比,印章收藏似乎顯得曲高和寡,高深莫測。其實,只要加強相應的文史修養(yǎng),了解印章的歷史、制度、流派,增加對各類印材的感性認識,藏印便不是件玄之又玄的難事。日積月累,聚印成譜,肩負一個藏印家的稱謂決不是幻想。


art_0c98038f-870a-4505-90f3-87d7b724e785


art_a821f16a-f947-4eb1-b1e9-26131a666abd


識篆字養(yǎng)底氣

歷代印章所用的文字基本上以小篆為標準,前有大篆、金文、甲骨文,后有秦篆、漢篆、繆篆、鳥蟲篆等,都能在小篆里找到聯(lián)系,因此小篆是鑒賞者首先應該了解和掌握的。其實篆字不過是古人的平常字體,因為時代變遷才使它演化成了現(xiàn)在人們日常書寫、閱讀的字體,但印章印文,特別是閑章、書畫用的藝術印章,卻始終習慣沿用古人的篆體。

東漢許慎著的《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以六書理論系統(tǒng)地分析字形、解釋字義的字典。清代乾嘉學派的著名學者段玉裁對它做了大量的注解,其學術價值是多方面的。好印者如果因此而生發(fā)了文字學的興趣,那么,由此入門乃為正道。我曾收藏一方明代汪關的閑章其邊款“辛酉秋日”,許多讀者對“酉”字的古文寫法不理解,其實只要查閱說文解字十四《酉部》便一目了然:“酉:就也。八月黍成,可為酎酒。象古文酉之形。凡酉之屬皆從酉。丣,古文酉。從卯,卯為春門,萬物已出。酉為秋門,萬物已入。一,閉門也……”當然,對一位剛入門的藏印者來說,手頭置一部《說文解字》,再加上《中國書法大典》、《中國篆刻大辭典》,猶如安下大本營,進可通曉古璽文,退可領會漢印文。有這么幾冊最需要最實惠的工具書在案,底氣漸盛,步到古肆,亦有一半膽力可以支撐。

感覺印章的年紀

在中國,用刀來契刻文字的歷史很長,但當初的載體是龜甲、獸骨或青銅器,文字尚不是個人的憑信。只是生產(chǎn)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生產(chǎn)方式中人的因素逐漸增加,印章才得以產(chǎn)生。各種印章都受到時代的影響而帶著時代特征出現(xiàn)。

秦以前的印章,稱古璽。春秋戰(zhàn)國時代,國君授予那些因軍事上建立了功勛或政治上有建樹的人權力時,就以璽印作為憑證。印章由此被大量使用,開始了它的實用性進而向藝術性發(fā)展的歷程?,F(xiàn)在我們能見到的絕大部分是戰(zhàn)國時期的璽印。當時采用的是各國流行的大篆、籀文,近似鐘鼎文,如《毛公鼎》書體。其字形特征穿插幅度厲害,大小懸殊,疏密錯落。官璽凝重渾樸和私璽銳利精致的線條反差雖大,但或折或轉的過渡皆極自然。

最早的印章,不論官印、私印,都不叫印,而稱為“鈢”。“鈢”就是后來的“璽”字。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以后,為了提高中央集權的地位,制定了一套新的典章制度,在少府設置“符節(jié)令丞”,專門掌管璽印。規(guī)定只有皇帝用的印才能稱“璽”。官吏和百姓的印章,只能稱“印”。歷代王朝大體沿襲這一制度。

秦代由于歷史短暫,目前可斷定的秦印數(shù)量很少。其特征是采用李斯小篆,或稱秦篆,如《泰山刻石》《秦詔版》文字。秦印的字形時有歪斜,而寫法頗自然,表現(xiàn)出輕捷率意的姿態(tài)??v向比較則介于古璽文和漢印文之間,體現(xiàn)著一種繼往開來的格局。

漢代開始出現(xiàn)在官銜下面加“章”或“印章”的印,如“某某將軍章”等。漢代則用繆篆,如《張遷碑》篆額、漢銅器銘文、漢二十四字方磚等。漢印文的總體感覺,簡單地說只有四個字,即方正平直。其線條一掃大篆慣用的圓曲,偶有斜筆亦取巧劃過。

秦漢以后,用于印章上的字體范圍擴大了許多。魏晉南北朝印文只能說是漢印文的延續(xù)。其前期以勁挺和暢為開始,后期則拉長垂筆作懸針篆為結束。隋唐以來,不僅沿襲使用篆體類文字,而且把隸、楷等字體也應用于治印,諸如《瘞鶴銘》《谷朗碑》《石門銘》等。唐代武則天,因“璽”與息滅的“息”諧音而改用“寶”字,如“皇帝之寶”、“皇帝信寶”等,此外亦出現(xiàn)稱“記”或“朱記”的印。宋代,有人刻某某圖書字樣的印,用于藏書之用,因此,有一般印章稱作“圖書”的,現(xiàn)今“圖章”這個詞,即源于此。

元代印章的名稱又多了一個“押”字,元人在印章上刻一個符號,使人難以摹仿,被稱作“花押”。隋唐時,因為朱文廣泛運用,以及印面增大,印文顯得疏朗,那些簡單筆畫常常有繁復的盤曲,而筆畫多的字,其線條每每作委婉的處理。至宋元則變本加厲,線條已走到了疊繞的地步,以俗稱“九疊篆”最為典型。而押印之文則最能標識此時私印。

明清以來的印文特征比較復雜,因為一場轟轟烈烈的文人篆刻運動產(chǎn)生了許多流派,而他們對印文的處理又有一套復古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手段。收藏明清名家印章成為眾多收藏門類里最為瀟灑、最引人癡迷,也最令藏家困惑的一件事。筆者從多年來的藏印實踐深深體會到,要把握明清印章,熟悉流派和名家個人歷史特征是基礎,熟悉存世印譜和現(xiàn)存實物印章原件材料是煉就一雙鑒印利眼的最重要環(huán)節(jié)。

明清印章辨?zhèn)蔚乃膫€落眼處

明代印人重視傳統(tǒng),又與秦漢接上了源頭,從古璽印中吮吸豐厚的藝術養(yǎng)分,心摹手追精湛的秦漢印藝,加上印章材料的根本性的改變,出現(xiàn)了適合于文人、書畫家親自動手鐫刻的花乳石,使篆刻藝術大大躍進了一步。從明代中期以文彭、何震為先導的明清篆刻流派拔地崛起,至晚清,這五百多年的時間里,我國傳統(tǒng)的篆刻藝術涌現(xiàn)出不少風格不同、異彩紛呈的流派。帶著各時期的不同流派風格、個人的歷史背景常識,直接從它的包漿、質地、刀法特征、印鈕體式、邊款風格分析入手,可以真實地享受古人傳下的一份看得見、摸得著的文化精品。

-- 識包漿質地 --

“包漿”是指器物長期接觸空氣而氧化所產(chǎn)生的一種光澤。明清印章少則也有近百年的歷史,其舊氣特征包漿應十分明顯,俗稱舊氣包漿開門(“開門”是指器物真品特征一目了然)。

印章質地是指印章的用材。最初以銅為多,從傳世的戰(zhàn)國官私印中看,主要是銅質的,亦有少量玉印與石印。秦漢至南北朝這一時期,最多見的仍是銅印,間有玉、金、銀、鐵、鉛、水晶、滑石、陶泥等。隋唐至宋代,印型漸大,一般官印仍是銅質。宋代開始出現(xiàn)用瓷做官印的。私印印材發(fā)展較快,取材更廣,許多新興材料應運而生,如黃楊、檀香、竹根、瑪瑙、琥珀等,但最普遍的,元以前是玉、牙、角,明以后則是花乳石。

花乳石是質地不十分堅硬、脆柔細膩、易于鐫刻的葉臘石科的總稱。我國許多地方均出產(chǎn),因地得名,品種繁多,主要有青田石、壽山石、昌化石等。浙江青田石佳者半透明,世稱“凍石”,并有“燈光凍”、“魚腦凍”、“封門青”等各種名品。壽山石產(chǎn)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分田石、水坑石、山坑石,著名的石材有白芙蓉、白高山、白旗降等優(yōu)良品種。其田石系列中黃色的,世稱“田黃”,最為名貴。昌化石出自浙江昌化,青漿中帶紅斑紋者,色如雞血的“雞血石”,亦是石中貴族。以上三處印石自明清以來產(chǎn)量最大,也最為有名。

傳世明清印章,歷經(jīng)摩挲,其局部自然使用特征明顯,傳世包漿開門,入手時一目了然。有些作偽者用氨水清洗,或用水煮、火烤、浸泡藤黃水等等來制造舊氣。一般情況下,建議用溫水或牙膏涂抹清洗一下,待它晾干后,再進行細致觀察,比較容易識破。

-- 析刀法特征 --

古代鑄印刻印,都是工匠們的事。這是由于金、銀、銅、玉、牙等印材堅硬、不易鐫刻的緣故。到了明清時代,質地松軟的花乳石為篆刻藝術開辟了廣闊天地。

刀法是指鐫刻時用刀之方法?!笆沟度缡构P,不易之法也?!钡斗ㄓ袕V義狹義之分。廣義的刀法包括執(zhí)刀法(指法、腕法)和用刀兩個方面。狹義的刀法即指用刀法。古人刀法繁多,有用刀十三法、十七法等名目及對刀法的各種講究。

明清印章藝術進入了輝煌時代,各流派不乏繼承者,每一位篆刻家都有各自的師承關系,反映在具體的刀法上,則都有其各自的鮮明特征。明清篆刻家很講究用刀法,強調“穩(wěn)、準、狠”,盡量不修改和少修改,因為復刀猶如寫字之復筆,難臻自然之美。制偽者在偽造刀法特征時常常露出馬腳,所以熟悉刀法特征是鑒印的重要一環(huán)。例如,西泠派自丁敬以下,余六人均是取法丁敬刀法藝術之一翼加以發(fā)揮完善的:蔣仁得其醇,黃易得其秀,奚岡得其質,陳豫鐘得其工,陳鴻壽得其雄,趙之琛得其能。熟練把握個中技法特征,方能蹊徑別開。

最佳的方法就是多觀摩博物館或藏家處存世的真品實物,從其早期、中期、晚期較全面地歷史地來觀察、分析、把握某位篆刻家的刀法特征,切忌一鱗半爪,鉆牛角尖,死抱書本紙上談兵,以偏概全,無視篆刻家藝術發(fā)展的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特征。

參照印譜需要注意的是,早期制版印刷的印譜,往往以原鈐印譜的面目銷售于書市。這類印譜較精確地復制成銅版、鋅版,印刷時以印蘸印泥鈐蓋在連史紙上。如吳隱創(chuàng)建于光緒末期的西泠印社,早期發(fā)行的《趙撝叔印譜》、《求是齋印譜》等均屬此類,可以亂真,唯邊款多易露出破綻。稍后,則有珂羅版、膠印版。珂羅版逼真,與原印毫厘不差,足資借鑒。而大批量膠印印刷,其印譜印章的字口稍有外溢,白文印線條較原印微瘦,而朱文印線條較原印微粗。鑒定時反此意而觀之,則恰到好處。

-- 觀印鈕體式 --

印鈕在現(xiàn)今只是一方印章上的裝飾品,而在古代,鈕制還反映出一朝一代的制度,從中還能看到這一時期冶煉鑄造和雕刻的工藝水平。古印中常見的鈕有幾十種之多。“鈕”也作“紐”,意即印背高起,有孔可以穿帶。因此,早期璽印鈕形只鑄成突起形狀,再橫穿一孔,即通常所說的“鼻鈕”。以后隨著人們審美情趣的增加,以及當時各種器皿紋飾和工藝品的影響,印鈕被雕成各種動物或器物形狀,制作也漸趨精美,種類大大增加,有螭虎、龜、辟邪、獅、魚、龍、羊、馬、覆斗、瓦、壇、橋、錢等形制。

印鈕的變化發(fā)展經(jīng)歷了先秦至隋唐宋元的實用性時期和明清工藝性時期兩個階段。明、清時代的印鈕制作,可以說是中國五千年石雕藝術的一個縮影。因為它不僅充分運用石雕造型藝術中的表現(xiàn)手法,如圓雕、浮雕、透雕、陰線刻、凹面刻、減地平面陰刻等,而且還在“方寸之地”,集雕刻、書法、繪畫于一體,千姿百態(tài),精巧之至,形成了一個非常獨特的藝術世界。

明清時代的印鈕造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即鈕頭雕和全面雕。鈕頭雕指只限于印章頂上的雕刻,這類印章通常都有鈕臺。臺以上為鈕頭,臺以下為印身。有的在鈕臺下的印身四周雕刻帶狀錦紋的邊,被稱為“腰飾”。鈕頭雕有四種造型:肖形鈕、花果鈕、博古鈕和平鈕。全面雕分三種類型:圓雕鈕、浮雕鈕、薄意鈕。

明清時代的印鈕雕刻特點是:刀法細、層次多、打磨細、地子平、線條爽、工整有序,能把自然界的山水、花鳥絲絲入扣地融入印鈕之中?,F(xiàn)在一些仿舊的印章,由于工具、材質、工藝的不同,往往造型呆板,雕刻流滑、破碎、繁亂,古樸典雅的藝術氣息蕩然無存。

-- 考邊款風格 --

自明代中葉以降,篆刻的邊款藝術成就與明清流派印章藝術并駕齊驅。如果說明清流派印章藝術是秦漢印優(yōu)良傳統(tǒng)一脈相承的發(fā)展產(chǎn)物,那末,明清卓有大成的邊款藝術則是秦漢印苑里所未曾有的全新創(chuàng)作。

鑒定一方印章是否為明清時代的,經(jīng)過識包漿質地、析刀法特征、觀印鈕體式三個過程,應該是不難斷定的。但涉及到具體篆刻名家,則必須依據(jù)存世可查的各項物證資料,及印章本身的邊款內容風格來仔細考證。嚴格說來,篆刻家同時也是風格不一的書法家,自書自刻,或者不書而刻的款識,常常表現(xiàn)出一種毛筆所達不到的韻味,有的神似晉唐小楷,有的宛如魏晉草書,有的像北碑,的有像漢簡,各種書體神韻畢現(xiàn),構成一個微型的碑林世界。

篆刻家在印旁刻款,始于明代。印款除題年月姓名外,有時還加上其他詞句,類似跋語。內容多的,占滿一面、兩面、三面、四面,甚至包括石頂刻上五面。有的書籍稱之“印跋”。石章刻邊款的始創(chuàng)者文彭,刻法如同刻碑,是先寫款字,然后依墨下刀,每一筆雙面著刀。繼之者何震則開創(chuàng)了不寫款字,操刀便刻,每一筆只刻一刀的單刀直刻法。雙刀法依筆跡而刻,比較能體現(xiàn)筆意;單刀直切,淋漓痛快,則比較容易表現(xiàn)出刀味與石味。明未清初一批印人,石章邊款不論篆隸真草,還是多用雙刀法。直到乾隆年間,丁敬開始全用單刀法,蔣仁、黃易以下群起效之,單刀法遂成氣候。

五百年來邊款藝術的輝煌成就,事實上卻不太為人們甚至是身在印林的印人所注目。古往今來,無數(shù)有作為的印人們似乎是默守著“作而不述”的契約。印款文字是書法藝術在石章上的再現(xiàn),刻刀則是名副其實的鐵筆,印人書法水準的高下優(yōu)劣真實地反映于印款。因此歷來的篆刻家均不愿放棄偌大的足以表現(xiàn)技藝的“疆場”。為了刻款的需要,他們認真研習真、行、草、隸多種字體,至少精于一體,以免造成印面頗佳而印款難以匹配的遺憾。小中寓大,尺水興波,在印款文字中蘊藏了豐富而珍貴的史料。

鑒別名家印章時,常碰到全部偽造或部分偽造的情況,如“真款偽印面”或“偽款真印面”。還有他人代刀,如吳昌碩晚年有些作品由他兒子吳臧堪代刀;趙之謙的白文印“餐經(jīng)養(yǎng)年”印面、四面魏書邊款,以及頂端的佛像都是由趙之謙手書手繪后,由其弟子錢式代刻而成。此類代刀的作品可以另當別論。

收藏印章,講究的是真品、精品、完整品。明清以來,印家層出不窮,印作多不勝數(shù),只要符合上述三條標準,不管是不是名家之作,都是值得收藏的好東西。對于藏家來說,以精為主,先博后精,不失為一種良策,因為收藏鑒賞是一個由淺入深的認識過程,沒有博,哪來精。然而一味求博,劣石舊印收藏一大堆,也不是個辦法,所以只有在掌握相當?shù)奈氖分R后,系統(tǒng)分類,有選擇地逐步積累經(jīng)驗知識,由低到高,才能走向成熟精到的目標。

編輯:陳佳

關鍵詞:壽山石印章發(fā)展 明清印章辨?zhèn)?#32;四個著眼處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