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政聲·政情>參考 參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怎么看 怎么辦

2016年06月30日 15:02 | 來源:經濟日報
分享到: 

核心看點

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義

我們提的供給側改革,完整地說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就是這樣說的。“結構性”3個字十分重要,簡稱“供給側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結構性”3個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這不只是一個稅收和稅率問題,而是要通過一系列政策舉措,特別是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發(fā)展實體經濟、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來解決我國經濟供給側存在的問題。

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fā)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系,既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需要,從而實現(xiàn)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編者按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fā)展大勢作出的戰(zhàn)略部署。近日,中央黨校培訓部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與實踐”為題,舉辦了2016年春季學期學員論壇。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在論壇上指出,要抓住重大問題切磋交流。中央黨校副校長王東京在充分肯定大家發(fā)言的同時,還從經濟學視角補充論證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更好地發(fā)揮好政府的作用?,F(xiàn)刊出論壇精彩觀點,以饗讀者。

抓住重大問題切磋交流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 何毅亭

關于這個論壇,我有3點感想。

一是選題好。論壇的主題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論與實踐”。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去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這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的重大創(chuàng)新,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fā)生后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今后一個時期,要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論壇選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問題,就抓住了事關經濟社會發(fā)展全局的重大問題。

二是講得好。大家講的都不是套話或者書上的話,而是通過幾個月學習自己有所感悟有所體會的話,并結合各自的工作、職能、所干的事情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談了自己的見解和建議。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黨校的教學情況。

三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黨校學員如何把課堂上的理論學習與自己的工作通過討論的形式緊密結合起來,這次論壇開了一個好頭,今后還可以進一步延伸與完善。這樣,既可以增進大家相互交流和學習的機會,又可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這種論壇交流方式,可以在全體學員和黨校教研人員中推廣。

關鍵是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

尹艷林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作出的重大決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真正含義是什么?我想,至少需要把握以下“兩是、三不是”:

第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要改變我國供給側的一些妨礙供給結構適應需求變化的舊體制。雖然“三去一降一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任務,但不是改革本身。關鍵是看誰去做,以怎樣的方式去做。改革的對象是體制,而不是問題或任務本身。

第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結構性改革。離了“結構性”的實質,談供給側改革就沒有意義。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于供給學派的主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包括通過降低稅費來減輕企業(yè)負擔的要求,但改革的性質與供給學派主張有根本的不同,而且改革的范圍也要遠遠超過供給學派的主張。

第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等于結構調整。這次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也不排斥必要的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但與以往不同,對結構的調整將主要是通過改革的辦法,從體制機制入手解決問題。這是對傳統(tǒng)的調結構方式進行反思后做出的主動選擇。

第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搞新的計劃經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是進一步激發(fā)市場主體活力,更好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決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作者系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經濟二局局長)

澄清認識上的誤區(qū)

劉元春

一項成功的大改革,首先要取得共識,而這個共識很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論基礎。目前,對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重大戰(zhàn)略舉措,其理論基礎到底是什么,這些理論基礎與我們現(xiàn)實的改革的聯(lián)系到底是什么,眾說紛紜,有必要澄清認識誤區(qū)。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能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歸結到西方的供給學派。雖然兩者都有“供給”這個前輟,但我們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供給學派經濟學完全是兩碼事。

供給經濟學應對的核心問題是上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xiàn)的失業(yè)與通貨膨脹并存的“滯脹”問題。然而,目前中國經濟并不存在“滯脹”。中國經濟所面臨的幾大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的外需下滑、基本增長動力源變化導致的增速放緩、產能過剩以及制度性與機制性問題累積下的結構扭曲等方面。供給學派所開出的“藥方”,并不能解決中國的問題。而且,供給學派以及后來的里根經濟學和撒切爾主義等,本質上是一種自由主義經濟,其在所有制上的完全私有化、在運行上的完全市場化,不適合中國國情,也與促進共同富裕的目標相背離。(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fā)展與戰(zhàn)略研究院執(zhí)行院長)

注重發(fā)揮國企示范作用

宋玉國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是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是更大的促進,其基本思路體現(xiàn)了對供給與需求關系的辯證把握,強調政府與市場作用有機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體是企業(yè),在改革中應更加注重發(fā)揮國有企業(yè)的引領示范作用。(作者系西藏自治區(qū)水利廳政工人事處副處長)


編輯:玄燕鳳

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