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人物·生活>悅·生活悅·生活

張志忠:白鹿原上“風攪雪”

2016年05月23日 10:55 | 作者:張志忠 | 來源:人民政協(xié)網(wǎng)
分享到: 

比起許多高產(chǎn)的當代作家,陳忠實的作品不算多,引人矚目者唯有一部《白鹿原》,但是,從問世后的20余年,它的意義和價值在爭議中逐漸凸顯,越來越展露出它對世紀風云的穿透力、對白鹿原上諸多鮮活人物的精彩刻畫,而冠絕一時。就像蔣勛先生解說“孤篇壓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一詩所言:“這個人作品不多,只有一兩篇作品,所以叫孤篇;‘以孤篇壓倒全唐之作’,是說比全部的唐詩還要好。做詩人做到這樣真是很過癮,平時不輕易出手,一出手就是最好。我基本上不把《春江花月夜》看做張若虛個人化的才氣表現(xiàn),而是強調(diào)初唐時期,人的精神有一種前所未有的遼闊,在空間和時間上,都開始有一種擴大”。這樣的評價,也非常適用于評價《白鹿原》。

陳忠實的創(chuàng)作,從1960年代開始起步,進入1980年代中期開筆寫作《白鹿原》,在文脈傳承上,既得益于尋根文學開創(chuàng)的對民族文化與當代生活之關(guān)聯(lián)的深度考察,也恰逢新時期文學從中短篇小說向長篇小說體裁延伸拓展的關(guān)節(jié)點上,文學的視野逐漸遼闊起來。長篇小說,不僅意味著篇幅的放大,在時間、空間和表現(xiàn)歷史風云的廣闊上,亦具有新的高度,新的氣象?!栋茁乖吩诒憩F(xiàn)20世紀中國歷史進程上,前承張煒的《古船》,后引一大批鋪敘百年歷史長卷的長篇小說;而且,陳忠實又是個心中裝著讀者的作家,他在追求思想性與藝術(shù)性的新創(chuàng)的同時,力求強化作品的可讀性,在贏取文學的市場化效應(yīng)上用了很大心思,使得《白鹿原》實現(xiàn)了專家叫好,讀者買賬的雙贏,具有標志性的文學史意義。

《白鹿原》從滿清末年寫起,西安古城的辛亥光復,白鹿原上的革命,國共兩黨從戮力同心到?jīng)Q裂廝殺,“交農(nóng)”與“風攪雪”,抗日大業(yè)與賑災(zāi)濟貧等一系列關(guān)乎民族存亡與一方興衰的重大事件盡收囊中。凡此種種大歷史,匯聚于渭河流域之白鹿原上的白鹿村,與日常生活的春種秋收、宗族血緣、婚喪嫁娶、生老病死、民情風俗、兒女情長融合在一起,寫出了白鹿原上的眾生百相,寫出了壯闊的歷史風云在關(guān)中黃土地上一個小小村落激起的大風大浪與陣陣漣漪。

白鹿村以仁義著稱,儒家文化傳承久遠,是中國特有的鄉(xiāng)紳政治的典范所在。關(guān)學大儒朱先生,在歐風美雨的侵蝕之下,信守本土傳統(tǒng),弘揚儒家之道:獨身勸退圍困西安的20萬清軍,拯救古城及城民免于刀兵之災(zāi);以“孔子修春秋,亂臣賊子懼”的方式撰寫滋水縣志,彰顯歷史正義;興辦白鹿書院,教化一方之地,主持賑災(zāi)兩袖清風,禁毀罌粟種植不遺余力,成為護佑這一方土地的吉祥物和儒家精神象征。在他的人格熏陶和切實可行的指導下,白鹿村的村民,訂立了符合儒家規(guī)范的村規(guī)民約,白鹿村的族長白嘉軒更是把從朱先生那里得到的教誨,轉(zhuǎn)化為鄉(xiāng)村生活的實踐形態(tài),不但把白鹿村管理得井然有序,而且?guī)ь^捐資辦學,體恤孤寡貧弱,恪守禮教精神,善待自家長工,確立了他在白鹿村的權(quán)威和聲望。在同宗而不同姓的白鹿兩姓中,白嘉軒作為農(nóng)耕文化的優(yōu)秀代表,與沾染了傳統(tǒng)的商業(yè)文化之唯利是圖的鹿子霖,處于既合作又有明爭暗斗的緊張狀態(tài)中,但行正嚴明的他,仍然經(jīng)常處于上風,雖然紛爭不斷,卻也于大局無礙。

由儒家文化主導下的鄉(xiāng)村生活形態(tài),卻在現(xiàn)代歷史進程中遭到顛覆和毀滅,白鹿兩家的下一代人,白孝文、白靈、鹿兆鵬、鹿兆海、黑娃以及外來的年輕女性田小娥,在時代風云的感召下,選擇了各自的叛逆之路,反叛專制的大家長白嘉軒,反抗貧富懸殊損不足以奉有余的舊體制,反叛以維持現(xiàn)狀保守平庸為要義的鄉(xiāng)村生活形態(tài)。年輕的生命,各有自己的訴求,形而上的理想主義和青春生命的欲望沖動,而一次又一次地席卷白鹿原的時代狂潮,則從根本上動搖和瓦解了朱先生和白嘉軒聯(lián)手共建的鄉(xiāng)村烏托邦。

還需要指出的是,盡管陳忠實對傳統(tǒng)儒家文化和仁義觀念,充滿了向往追慕之情,但是,他并不像今天的某些所謂新儒家那樣,會被自己的激越情感遮蔽冷峻觀察和思考的眼睛。對現(xiàn)實生活復雜性的深切體驗,和文學特有的對復雜悖謬的社會現(xiàn)象、人物形態(tài)的渾厚涵容,使得《白鹿原》也揭示了儒家文化對底層、對婦女和邊緣人的排斥壓抑,乃至精神的和肉體的虐殺。一方面,儒家文化陳義太高,無法在現(xiàn)實中真正實施,白鹿原上鴉片種植一經(jīng)泛濫就難以徹底禁毀,而白嘉軒竟然是首開其端者;朱先生是僅有的儒家“圣人”,但是,獨善其身可以做到盡善盡美,“人皆可以為圣賢”則畢竟只是一種浪漫想象的狀態(tài)。一方面,作為以守成為其特征的文化,扼殺了青年人的生命沖動和變革愿望,更以莊嚴無比的名目,對黑娃、田小娥、白孝文等人,施以極其嚴厲的懲罰,將黑娃和白孝文推向了叛逆之路,也導致了可憐無辜的弱女子田小娥的意外死亡。而且她死后仍然不得安寧,遭到朱先生和白嘉軒的惡毒詛咒和密謀策劃,令其尸骨無存。這樣的筆墨,讓我們看到了傳統(tǒng)文化與鄉(xiāng)村生活中吞噬青春,制造自己的犧牲者與反叛者的猙獰可怖。如果在“天不變,道亦不變”的時代,少數(shù)年輕人的孤獨叛逆,掀不起大的波瀾,但在20世紀的時代巨變中,就形成“風攪雪”、浪滔天之勢。陳忠實不僅是“愛而知其惡”,也體現(xiàn)了新舊世紀之交在回歸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思潮中由衷向往與本能困惑的悖反心態(tài),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作品的思想和情感的價值。

紀念一個作家,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其作品,在與其作品的精神對話中,體驗作家那不死的靈魂?!鞍茁乖稀L攪雪’,令人長憶陳忠實”,這是對李白詩句“解道‘澄江譚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的拙劣模仿,借此表達我對陳忠實先生的悼念之情。

(作者為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當代文學評論家)

編輯:邢賀揚

關(guān)鍵詞:張志忠 白鹿原 陳忠實 鄉(xiāng)紳政治

更多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