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要論>策論 策論

微信立法聽證:開門立法的新樣本

2016年05月06日 11:21 | 作者:王琳 |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分享到: 

一部開放的法、博弈充分的法,不但能為法的實施最大限度地消除某些潛在的障礙,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眾對法治的期盼和信心

u=2300291520,3838595324&fm=21&gp=0

全國首例微信立法聽證會5日下午在深圳舉行,聽證的內(nèi)容是《深圳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此次聽證現(xiàn)場有近20名聽證代表,包括市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市民、企業(yè)代表和政府部門代表,聽證的議題有七個,主要是圍繞公眾較為關心、理論和實踐中存在諸多爭議的問題進行。

把立法聽證會開到微信上,讓現(xiàn)場和微信互動起來,正符合開門立法的初衷。聽證就是要廣納民意,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涉及到所有市民的切身利益,理應暢通渠道,讓更多的聲音進入聽證會場。在當下這個自媒體時代,微信作為最受國人歡迎的社交工具,已事實上成為民意的集散地。民意在哪里,聽證就應走到哪里。首例微信立法聽證會能夠誕生在深圳,是特區(qū)精神在地方立法領域的迸發(fā),值得我們?yōu)橹c贊。

科學立法是法治建設的最前端。依亞里士多德的經(jīng)典闡述,所謂“法治”應包括不可或缺的兩個方面:一是已有的法律得到普遍地服從,二是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必須是制定良好的法律。何謂“良法”?它最核心的本質就應當是充分尊重并體現(xiàn)了多數(shù)民意的法。

當然,要找到“多數(shù)民意”,進而求得不同民意聚合之下的最大公約數(shù)并不容易。曾幾何時,民眾對聽證會的認知,基本停留在“政府之友”的舉手會上。一些與聽證主辦方關系頗佳的聽證代表,長期“霸占”著聽證會,要漲價他們支持,要監(jiān)管他們歡迎。聽證會上贊歌一片,而無法進入聽證會的民意也就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并不是多數(shù)市民愿意沉默,而是他們的聲音被人為阻擋在聽證會之外。因為博弈的不充分,立法也難確??茖W。得不到多數(shù)民意支撐的地方立法或是地方?jīng)Q策,注定在執(zhí)行過程中關山重重、步履維艱。

如我們所知,法以調(diào)整社會關系為目的,每一項立法都涉及到諸多階層的利益。立法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利益博弈的過程。以公共信用信息管理來說,哪些信息應當錄入公共信用信息的征集目錄范圍、是否可以建立信息主體信用承諾制度、公共信用信息可以在哪些范圍內(nèi)強制使用,以及如何落實懲戒措施等,都存在爭議。據(jù)稱該“草案”對列入失信黑名單的信息主體,將限制參與政府采購、招標投標等。這看似簡單且在輿論上得到多數(shù)認同的信用懲戒制度,一旦進入立法,也將面臨諸多拷問:哪些可算“失信”?哪些“失信”應列入黑名單?被列入黑名單的信息主體有無申訴權?誰來裁判申訴有效或無效?已被列入的能否撤銷?依什么條件撤銷?這些都要慎重考量。某地曾提議將行人違章列入失信“黑名單”,就引發(fā)了軒然大波,網(wǎng)絡輿情一邊倒地指責這樣的失信標準打擊面太寬。

所以說,在立法過程中,立法機構充分利用其資源,打通網(wǎng)下與網(wǎng)上,保障不同利益階層都能便捷地接近立法,參與立法博弈,這是強化以民為本的開放立法理念應有之義。一部開放的法、博弈充分的法,不但能為法的實施最大限度地消除某些潛在的障礙,更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眾對法治的期盼和信心。(王琳)


編輯:劉文俊

關鍵詞:微信 立法 聽證

更多

更多